新加坡在地下建了15個奧林匹克游泳池?有錢閒的蛋疼?
這還真和運動會和閒的的蛋疼沒關係!

這「15個奧林匹克游泳池」,新加坡共耗資2億2700萬元,地點就在烏節路下面!
這15個泳池可謂是新加坡烏節路的「良心」所在!
它們其實是烏節路地下儲水池和分水渠,可為史丹福水道減輕約30%的排水負荷量。建設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儲存、延緩和為雨水改道的方式,更長遠地輔助烏節路解決淹水隱患。
這麼一來,烏節路如果再出現同七八年前類似強度的豪雨,淹水情況將不再重演。

2010年6月16日,老天在極短時間裡連降兩輪100毫米的暴雨,導致烏節路遭受26年來首次嚴重水患,積水成河長達一小時。
隔年6月和12月的暴雨,再次導致這個購物天堂淪為「水鄉」。

經過這數輪的嚴重淹水事件後,新加坡痛定思痛,採取多項治水措施,如墊高烏節路部分路段、鼓勵業主安裝擋水閘門等,並分別於2013年12月與2014年7月,開始建造史丹福分水渠與史丹福地下儲水池,希望能一勞永逸解決這一帶的淹水問題。
史丹福分水渠全長約兩公里,一端銜接東陵一帶的史丹福水道,另一端銜接新加坡河,作用是引流史丹福集水區三分之一的降雨量,使上游暴雨時,雨水不會完全流入位於集水區中部與下游的史丹福水道,而是引至史丹福分水渠,繞過烏節路直接排入新加坡河。
占地0.5公頃的史丹福地下儲水池,則建於新加坡植物園位於泰瑟道的旅遊巴士停車場和國家胡姬苗圃地底。可在史丹福集水區上游一帶下暴雨時,暫時儲存從荷蘭路一帶收集到的雨水。待雨水減退後,儲水池中的四個水泵可通過管道將雨水全部引回荷蘭路溝渠,再順著史丹福分水渠流入新加坡河,最終排入濱海蓄水池。

不過,新加坡土地與資源有限,不可能不斷擴大水道、建立新水渠系統來應對極端降雨量事件。我所以,須優先分配投資,並尋求具成本效益和務實的解決方案來滿足需求。史丹福地下儲水池和分水渠就是公用局務實且謹慎規劃的成果。
長遠看,新加坡仍面對突發性淹水的風險。即便有公用事業局的不斷努力,也不能完全排除突發性淹水的可能性,因為極端暴雨還是有可能短暫超出溝渠的負荷量。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有可能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尤其可能發生。
緊接這兩個新設施之後,武吉知馬第一分水渠,以及小班丹河的提升工程也將在明年第一季完工,到時將能更有效地避免武吉知馬上段與西海岸一帶遭水患困擾。
自2012年以來,新加坡已斥資12億元提升各大水渠,並會在接下來兩三年再撥款5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