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廟宇尋覓

2019年10月0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的那次旅途已經是兩年多前的事情了。

想說些什麼跟旅遊相關的事情,大多已經完全淡忘,唯一留著的是當時的一個相冊文檔,裡面放了幾十張宗教廟宇的照片,當初是想總結出一條新加坡寺廟之旅的攻略,沒想到延宕至今。因為我一度極度不贊同對廟宇內部和供奉的佛像進行拍攝,所以這些照片大抵都是一些廟宇門口或者街區照。

標記在谷歌地圖上的一些藏在鬧市區街頭巷尾的廟宇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宗國家,教信仰及其豐富,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是各類廟宇,有些是我知道的宗教,有些真的是第一次見到。繁華鬧市的旅途總是讓人覺得百無聊賴,就想著趁天氣涼快些,到街頭巷尾漫步,看看街邊的寺院,感受那種多民族多信仰的城市文化生態。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的穹頂

除了光明山普覺寺(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和蓮山雙林寺(Lian ShanShuang Lin Monastery),其餘幾乎都在市中心不遠處的街區,而這兩座寺廟,乘坐公共運輸也很容易抵達。

普覺禪寺的寺廟正門

光明山普覺寺的寺院辦公樓區域

光明山普覺寺是新加坡最大的佛教寺廟,建築規模很大,但沒有因為樓層高而失去佛門獨有的韻味,宏偉莊重,不過寺院周邊有無數可愛的小和尚雕像,非常可愛,讓這樣一個嚴肅淡泊的地方有了不少的活力。

普覺禪寺內隨處可見的雕塑

在普覺寺不遠處還有一座名為自渡庵的尼姑庵,大門緊閉,我也便匆匆路過。

妙華山自渡庵

蓮山雙林寺有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寺廟的成功設立也多虧了曾經來自福建的華裔商人劉金榜,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佛學的愛好者,有了他的資助和虔誠挽留,幾位高僧才在此駐足,逐漸形成規模。新加坡還有一個佛教寺廟非常著名,叫做佛牙寺(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寺內有眾多文物古蹟,最著名的當屬佛牙舍利。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前往,略有遺憾。

蓮山雙林寺的街邊

從蓮山雙林寺出發,坐公交車到著名的阿拉伯街(Arab Sreet)時已經夜幕降臨,整條街都是阿拉伯風格店鋪,以賣各類傳統布料和擺件為主,沿街漫步,最顯眼的當屬新加坡最大的穆斯林宗教建築蘇丹回教堂(Masjid Sultan),兩座金色的園頂在月色映襯下格外壯麗,我抵達這裡的時間可能剛好是祈禱的高峰期,穆斯林信徒來來往往,脫鞋入殿禮拜祈禱。與佛教寺院不同,這裡雖然信徒虔誠且眾多,但信徒們的眼神總是給我一種排外而壓抑的感覺,對於我來說,在這裡無法感受到寧靜,反而是一種不知來自何處的恐慌感,也許這也是一種形式的宗教力量吧。

從街角遠望壯觀的蘇丹回教堂

沿著阿拉伯街往梧槽河(Rochor Canal)的方向走,會路過一個叫做Our Lady of Lourdes的天主教堂。這裡像極了我印象中的社區小教堂,掛著彩燈,可愛的裝飾拉近了教堂和居民的距離。

可愛的Our Lady of Lourdes天主教堂

夜色漸濃,沿著Queen Street一直往下走,便會經過四馬路觀音堂(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這是一座香火極旺的觀音廟,據說很多人來許願和還原,非常靈驗,這座觀音堂歷史悠久,對整個四馬路街區的華人廟街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馬路觀音堂

緊挨著的是一座印度寺廟,叫做Sri Krishnan Temple,外觀非常可愛別致,雖然很小但印度風格極為強烈。

別致的Sri Krishnan Temple印度寺廟

回到Queen Street,沿著繼續往下走,會路過很多個小型的天主教堂,首先是St Joseph's Church,有人在網絡評論說這裡是新加坡最美麗的天主教堂,作為地標也是值得探訪一下,不過似乎開始了復修,沒有對外開放。

美麗的St Joseph's Church

繼續前行,會遇到Church of Saints Peter & Paul,我路過這裡時,教堂正在翻新修復,但整個教堂牆面通體完全白色,聖潔而華麗的感覺連夜色也無法掩蓋。

正在施工中的Church of Saints Peter & Paul

從這裡沿著小路走到Waterloo Street,就會看到一座名為Maghain Aboth的猶太教堂,起初沒有注意到這裡是一個教堂的存在,但屋頂象徵猶太人的六角星標識提醒了我,就是這裡。

Maghain Aboth猶太教堂

回到Queen Street,沿著往下走會路過很多小教堂和主題博物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名為S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的亞美尼亞教會,1835的年份刻在了醒目的位置,這裡是新加坡最早的基督教會所在地,是由亞美尼亞教會創立,建築不大,但足夠古老且神聖,後來才知道,亞美尼亞教會也有一段有趣的歷史,他們不同於羅馬人和波斯人,認為基督不具備人性,只有神性,而且他們認定的耶穌誕辰並不是12月25日,而是1月6日。

安靜的S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亞美尼亞教會教堂

從這裡出來後,我沿著Coleman Street向著名的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走去,這裡應該是遊人必經的地點,周邊有很多雄偉的建築和寬闊的草坪,來到這座教堂時天也完全黑了,潔白的牆面在燈光照射下顯得極為肅穆莊嚴,在廣闊的綠色草坪包圍下,像極了一個聖潔使者,把自己的光芒和愛灑向周遭世界的每個角落,也將安寧坦然的種子種進了來往於鬧市區的人們焦躁的內心。

著名的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

我並沒有信奉任何一種宗教,但我不會否認宗教的力量,每到一個城市時,我都喜歡把廟宇排在第一個行程,不論是吉隆坡的馬來西亞國家清真寺,還是東京的增上寺,抑或是雪梨的聖母主教堂,不論是何種宗教,也無所謂廟宇所處的位置,他們都能用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影響到我,讓我洗凈一路奔波的疲勞,也除去花花世界帶來的煩惱。雖然喧囂的生活還是會繼續,但能得到那片刻的安寧,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