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躍男製圖)
紅螞蟻不是開玩笑,中式英語「add oil!」(加油!)被列入了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之一。
發現這一「歷史性事件」的是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泰元。他在上周日(10月14日)刊發於香港《蘋果日報》的文章中提及這件事,隨後被多家媒體瘋狂轉發。
我們先來看看OED是怎麼解釋「add oil!」這個詞:它源自香港英文,主要也是香港英文的說法,用以表達鼓勵、煽動、或支持,相當於英文的「go on」 或 「go for it」。

(牛津詞典網站截圖)
在曾泰元教授看來,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形容:把「加油」直譯為「add oil」,這原本是個搞笑的中式英語,許多英文老師都會批評糾正,想不到後來流行日廣,居然連最權威的OED也收了,承認它的合法地位。
除了「add oil!」,曾泰元教授還指出字典里也添加了「Chan」(禪)和「bihon」(菲律賓語米粉的意思)。
為此,有網友就表示,這樣的詞都能納入牛津詞典,不知學校里的老師能否接受:

也有網友笑稱,不知道亞洲新聞台和《海峽時報》常用的「wayang」(做戲)是否會被添加:

還有網友後知後覺,以為「add oil!」這個詞只有香港人在用,沒想到新加坡人其實也懂:

其實,這並不是OED第一次列入這種詞語。早在2016年,OED就已納入19個本地人眼熟的詞彙:
• Ang moh (紅毛,指外國人)
• Blur (糊塗)
• Char siu (叉燒)
• Chilli crab (辣椒螃蟹)
• Chinese helicopter (指那些受中文教育,對英文只有一定了解的人)
• Hawker centre (小販中心)
• HDB (組屋)
• Killer litter (高樓拋物)
• Lepak (noun) (名詞,無所事事地閒逛)
• Lepak (verb) (動詞)
• Lepaking( 現在進行時)
• Shiok (爽、棒)
• Sabo (noun) (名詞,栽贓、陷害、製造不必要麻煩)
• Sabo (verb)(動詞)
• Sabo king (愛製造麻煩的人)
• Sotong (魷魚、傻)
• Teh tarik (拉茶、甜奶茶)
• Wah (哇)
• Wet market (濕巴剎)

(網際網路)
時隔兩年,又有新的中式英語被納入OED,這不禁令一些網友覺得OED是在走下坡路:

據了解,OED每季都會在網站上公告一批剛剛收錄的新詞新義,公告時間一般在當季季末,也就是3月、6月、9月、12月的下旬。究竟是OED退步了?還是中文進步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時代在變,語言也在變。從早前的「long time no see」到如今的「add oil」,我們或許要嘗試敞開心胸,與時俱進,說不定哪天「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wah lau」也會被加入OED。
OED(2016年):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shiok-right-more-singlish-in-oxford-english-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