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分流制度,
新加坡議員發聲:
「廢除中學分流制度,
有助提升社會流動性!」
新加坡國會昨日繼續就新預算案聲明展開辯論,針對教育方面的議題,義順集選區議員黃國光建議政府廢除中學分流制度,讓學生根據能力修讀相應程度的科目,以提升社會流動性。

黃國光發言支持財長預算聲明表示,中學以成績分流的制度雖然有助教師根據學生程度進行教學,但卻可能影響學生自信心,並造成偏見。
黃國光議員觀點:
分流後的學生也難以跨越源流,在新加坡自治大學畢業生當中,只有1%來自普通工藝源流。
「我們的教育體系裡難免存在不平等。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同,我們的學生並不笨,他們也不應該這麼覺得或去面對這種偏見。我們要確保他們的未來不被一場大考決定,讓我們如小學般,在中學根據科目分班製取代分流制度。」
三巴旺集選區議員林偉傑醫生也說,教育是新加坡發展人力資源的關鍵,但中小學免學費,幼稚園學費每月卻高達160多元。
他因此建議政府將學前教育列為強制性的。
林偉傑議員觀點:
「中小學和幼稚園學費差距很大,目前學前教育不是強制性的,因此沒有獲得政府支援,但所有教育者都知道早期兒童教育的重要性,能為孩童打下基礎。」
林偉傑醫生表示,希望政府為學前教育投入更多資源,減低學費。
取消還是保留,
新加坡分流制度爭議不斷!
新加坡的孩子一般7歲入學,一年有4個學期,所以也有4個假期,分別在3月,6月,9月和11、12月。
因為學期不長,所以考試非常頻繁,每個學期一份成績單,學年結束後會把4個學期的成績按不同的權重計算,再出一個學年的成績單。所以這裡看重的是平時的表現,一個學期不在狀態都有可能導致最後的成績不好。
與國內最大的不同在於,新加坡小學分快慢班。

老師們會對不同的班級採用不同的方法去授課,授課內容和評定標準都會有所不同。在快班的孩子,如果成績掉隊會被降到慢班去。同時,如果慢班的孩子一學年結束後成績優秀,也會被調整到更好的班級。
這項規定的目的在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但是也因此引來了很多爭議,認為分流教育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一部分學校開始取消的分流制度,在小學五年級不再根據學生的成績分班,而是將擁有不同學術能力的學生編排在一起學習。
有一位小學校長表示:
學校將秉承教育部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而非專注於學術成績,並且為了減少不良競爭,促進擁有不同能力和興趣的學生之間的溝通。
因此學校決定將取消傳統的根據成績分流制度,並且除了成績冊之外,學校方面將不再公布考試成績的年級排名和各個科目的排名。
雖然分流制度有所改變,但在學術方面,對於個別需要輔導的學生或群體,學校的老師也將會特殊對待,給予不同的指導。
教育部在回應學校取消分流制:
學校的這種以「專業判斷」來分班的制度能夠配合孩學生的教育需求,增強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之間的溝通,從而提升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交。
但教育部發言人重申,目前被大規模使用的以科目分流的計劃能根據學生的學術能力,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措施,強化學生的能力。

針對是否取消分流制度,家長們的意見分歧也很大:
支持派
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小學其實是看不出什麼的,真正的要到中學之後,而且那時候也是真正能看出學習能力的時候,學習成績的好壞只能是學習方面的能力,最主要老師要幫助孩子怎樣提高怎樣會學習,這才是關鍵,所以應該取諦這種所謂變態的分流,讓孩子快樂一點吧,別成了個別學校老師任務的犧牲品。
支持,孩子雖然小壓力也是很大的,補習不斷,雖心疼孩子可也不願意落下,而且新加坡太早分流小小年紀就定了終身,限制了孩子的潛力。
反對派
其實這樣對優秀生來說是不利的,他們本可以有機會學習更深更廣的知識內容,如果要一視同仁,混合不同程度的學生,只會讓老師的教學進度無所適從,加大老師的工作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