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瓷行·天工造化——景德鎮御窯出土明代瓷器新加坡展2024」正在中國文化中心展出,今天,請隨小編一起欣賞部分展品,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
明洪武 青花四季花紋花口折沿盤

這件明洪武青花四季花紋花口折沿盤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明洪武時期瓷器工藝與文化的完美融合,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匠心獨運。盤身設計別致,折沿花口,弧壁呈瓜棱狀,圈足。此器的內壁與外壁共繪製了十六組精美的折枝寶相花,生動優美。在盤口沿的內側和外側,均裝飾有一圈海水紋,使得整體紋飾更有層次,富有立體感。盤子的中心部分,青花雙圈內繪有牡丹、菊花、石榴、茶花等四季花卉,盤心中心雙圈內繪折枝寶相花一組,整個構圖繁複而和諧,展示出高超的繪畫技藝。
明永樂 白釉三壺連通器

該器造型奇特,口作盅狀,盅底有花形篩孔,通過頸部的內管及其下的三扁管與三個帶圈足的球狀皿相連通。頸之外層以鏤空花紋為飾,器身凸起的弦紋七道,其間錐刻阿拉伯鏨金紋飾。從斷面觀察,除了三個球狀皿的下半截為輪制鏇削成型外,其餘部分均採用模印分段粘結而成(其轉折結合處作子母口 ),故部件多,結構複雜,成型難度大。
明宣德 孔雀綠釉青花魚藻紋碗

撇口,弧腹,圈足。該器外壁施孔雀綠釉。碗底以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圈款。孔雀綠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亦稱「法翠」或「翡翠釉」。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景德鎮元代始燒,宣德時已較為流行。
明正統——天順 青花牡丹紋如意枕

平面呈如意形,平底微內凹。枕面雙線如意形開光內飾青花雙摺枝牡丹紋,枕內壁刷釉,上下接胎,底部澀胎。底心處鏤雕錢紋,是為平衡內外氣壓,防止燒造時開裂。此枕器型少見,為這一時期的典型器物之一。
明成化 素三彩鴨形香熏

模製,分上下兩截,上半截為蓋子,下半截用於盛裝香料,以子母口相合。鴨頸中空與口相通,鴨腹橢圓,腹部合縫處有6個巧妙的隱孔,這樣可以讓空氣從隱孔進入鴨腹,與張開的鴨嘴對流,當薰香點燃置於鴨腹內,煙氣便會從鴨嘴自然散發而出,瀰漫開來。鴨足與中空的方形底座相連,底座四壁 開光鏤空,撇足,底部有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方形款。
景德鎮是譽滿天下的瓷都。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朝廷在景德鎮設陶廠。建文四年(1402年)更名「御器廠」,清代名為「御窯廠」,延燒至清代最後一朝宣統止。六百年間,技藝最精湛的工匠聚集於此,使用最優質的原料和燃料,燒造出難以計數、至精至美的瓷中嘉品。然而窯燒的複雜性難以估計,變形、開裂、偏色、窯粘等瑕疵時有發生。在極為嚴苛的揀選制度下,符合要求的完整器被解運至京城,而落選者則被就地砸碎、掩埋。1911年清朝覆亡,御窯廠隨之被廢棄。20世紀80年代,御窯廠遺址考古工作開啟,在數十年發掘過程中,收集到數以噸計的明清御用瓷器落選品殘片,並修復出一千四百多件明代御窯瓷器。本次展覽共展出御窯遺址出土的110件/套共134件明代珍品瓷器,每件都是國家級文物,極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歡迎到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展廳欣賞更多景德鎮御窯出土明代瓷器。
展覽名稱:
絲路瓷行·天工造化——景德鎮御窯出土明代瓷器新加坡展2024
日期:
2024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周一及公共假日閉館)
時間:
上午11點至下午5點30分
地點: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二樓展覽廳
217奎因街,188548
(217 Queen Street, Singapore 188548)
入場免費 歡迎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