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宜吟(右二)陪伴自閉症哥哥陳尚暘成長,讓她記錄愛也學會了愛,憑著講述看護者如何協助自閉症青年的作品獲獎。(取自8視界新聞網)
(新加坡訊)萊佛士女子中學的中三生陳宜吟,憑著講述看護者如何協助自閉症青年的作品獲獎,而這篇關於自閉症患者與看護者的報道,更是她生活的寫照。
《8視界新聞網》報道,陳宜吟憑著新聞作品《看護者也是天使,釋放最特殊的愛》,拿下今年新加坡《我來報新聞2025》比賽的「鮮新聞」組銅獎。
有關報道講述新加坡一名母親,擔心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在當地特殊學校畢業後,生活失去重心,因此創立非盈利組織「Youngstar SG」,讓中度至重度自閉症的青年,透過製作酵素清潔劑重新建立生活節奏。
成長在「特別」的日常里
她選擇自閉症作為報道的題目不是偶然,而是源於她對哥哥深深的關愛。
「我哥哥患有嚴重的自閉症,他今年16歲了,18歲後就會從新加坡特殊學校畢業。接下來的路,我們一家人都很為他擔心。」
她表示,因為哥哥無法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有時也會突然情緒失控,她5歲時第一次看到哥哥猛力撞牆,感到非常驚訝和困惑。
她說:「他不是調皮,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這種經驗教會我更多的耐心,也讓我習慣觀察他人、體貼別人的情緒。」
由於父母需照顧哥哥和工作,陳宜吟從小就學會自立。
「我會自己煮飯、做功課,也常常幫忙照顧哥哥。小學五年級時,就開始放學後帶哥哥搭巴士回家。」
她形容哥哥是「記憶力超強」的人,儘管語言表達有困難,卻能清楚記得每一件玩具的位置,就算一個玩具不見,他也會發現。
她說:「雖然哥哥不可以說太多話,但他叫我妹妹的時候,我還是很開心。」
為哥哥也為更多特殊家庭發聲
儘管小時候曾夢想成為記者,如今的陳宜吟希望當一名牙醫。
「有一次帶哥哥看牙醫,對方知道他有自閉症後就不太願意認真看,我當時很難過。我希望未來自己能當一位願意傾聽、理解、用心對待每位病人的牙醫。」
「參加比賽也是想讓更多人了解,自閉症孩子也有感情,也需要被尊重。他們不是不聽話,只是無法用一般方式表達自己。」

陳尚暘18歲後就會從新加坡特殊學校畢業,家人為他接下來的路感到擔心。(取自8視界新聞網) 母親:她是我們家庭的小太陽
陳宜吟的43歲母親蔡姍珊受訪時說,她確實會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家中的資源,投在兒子身上。
「我知道有時候會忽略了她(指陳宜吟),但她很懂事,很敏感。有時候我心情不好,她都會察覺,然後安靜下來,不惹我生氣。」
看到女兒連續3年參賽,她起初以為女兒只是「玩玩」而已,可是看到今年的作品,她有點感動,因為女兒選的題目就是他們一家最擔心的事。
她說,或許是家裡的氛圍和壓力,讓女兒更早地接觸並關心自閉症成人的處境。
她透露家人已開始為兒子的未來做準備,從自理訓練到規劃未來可能的生活方式。
視頻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6d6LZnzMa/?mibextid=wwXI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