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生負擔太重 教育部將檢討理工畢業生評估標準
為了不落人後紛紛報讀補習班,已成為學生課業壓力大、對考試倍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新加坡一些大學在評估理工學院畢業生的申請時,採用的標準是:理工學院平均分數占80%,O水準會考成績占20%。
教育部長昨晚出席新加坡經濟學會晚宴時指出,這會提高O水準的重要性,不斷提醒考生O水準考試成績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影響他們的人生,因此他認為,現在是對這種做法進行檢討的時候了。
所謂的「努力的通膨effort inflation」,意思是花太多精力學習同樣或更少的知識。這種情況不但發生在學校,學生也在放學後,花時間補習和完成額外的補習功課,這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學生如今不只是應付學校課程,還得應付上補習班與額外作業帶來的壓力,形成激烈競爭。這可能是本地學生學業成績優異、在國際評估中名列前茅,卻對考試感到非常焦慮的原因之一。
教育部長著重討論教育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他指出,日新月異的科技已改變工作性質,在新環境下,人們的觀念必須從「把書讀好就有好工作」轉向終身學習。此外,來到關鍵交叉路口的教育制度也必須隨著新環境從四方面重新平衡取捨,激發國人求學樂趣與拼搏精神。
首先,新加坡應該在維持課程嚴謹性的當兒不抹殺學習樂趣。學生有一生的時間學習,不急於年紀尚小就吸收大量知識,這已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接受的觀點。課程都是根據各年齡層的需求而設,教育部也分別在1998年和2005年削減課程,讓學生有時間培養其他方面的知識與興趣,教育也得視年齡而定,讓孩子們有時間玩耍和成長。
第二個取捨則是如何以公平的制度考核學生的當兒,不過分注重考試成績。小六離校考試將從分數制改為等級制,直接收生計劃也將回歸初衷,錄取在某些科目、體育或藝術項目中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此外,過去的分流制度雖然是根據學生能力提供不同類型的課程,但能力較差的學生因此被貼上負面標籤,反而無益於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雖然小學分流制度後來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確保不同源流之間有一定的流動性。這包括讓成績較好的中四普通(學術)源流學生跳過中五,直接進入理工學院預科班,普通源流學生若數學能力較強,也可以選擇修讀快捷源流的數學課,讓學生根據各個科目的能力分流,而不是課程上的分流。
最後,過去重文憑而輕技能的觀念也必須改變。文憑不能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越來越多僱主如今重視的是技能,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奉行多年的唯才是用原則依然重要,但社會必須對「才」有更寬的理解。
教育部長指出:「這個概念和這方面的努力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演變成型,而我們已經啟航。我們要加緊應對貧富之間的機會差距,但解決方案不是限制那些跑在前頭的,而是幫助落後的人趕上,我們將在這方面做出更多。」
從中國來新加坡讀書的親們表示,新加坡這種課業也叫負擔?現在中國從幼兒園就開始各種補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