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的城市發展水平,離不開教育科技的支撐,作為「以教興國」的南洋學術重鎮,新加坡政府對於教育的重視也促成了其國際教育中心的地位。
百年大計,育人為本。據立思辰濟南留學360介紹,新加坡中小學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從本國思想道德建設的大局出發,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貼近本國價值觀教育的實際,貼近青少年思想特點,卓有成效地開展中小學校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值得我們借鑑。

1.重視國家意識的培養
198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主張,為加強國家意識教育,新加坡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並在學校、工作場所和家庭中教導,使其成為生活的指南。
新加坡學校品德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國家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正確價值觀念,即「能夠對自己、家庭、鄰居、社會和國家儘自己義務」和「能明辨是非的良好的與有用的公民」。
新加坡中小學的國家意識教育是成功的,他們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良好,愛國主義深入人心。
2.重視個人品德教育
新加坡融合各民族、社會各階層的思想的五大共同價值觀是: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五大價值觀也是學校德育的總綱,其德育目標是國家民族利益至上,忠於祖國被放在首位。
在新加坡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德育目標,比如新加坡中學德育的總目標是為未來新加坡培養有道德意識的公民。表現為:培養學生具有高尚之品德,善良之性情,強健之體魄,優良之習慣,愛國愛民之意識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以期培養學生成為優秀之青年,藉以成為國家社會的有用之材。
經過不斷的發展,新加坡形成了與其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相適應的,集東西方文化於一體的公民道德教育格局,新加坡是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與東方價值觀成功結合的典範。

3.重視華族家長課程開設
新加坡在家長教育中也以公民道德教育課程的大綱為統帥,文以載道的原則處處體現在家長課程的教材中。教材主要反映華族的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如:華族的節日、華族的禮俗、華人的家族觀念、華人的奮鬥史以及中國古代的神話、音樂、戲曲等。
通過這些內容,使家長和孩子認識華族文化,吸收蘊含孝親、守時、禮讓、睦鄰、公德心等30多項傳統美德。
新加坡的家長教育根據家長的需求,進行總體設計,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巧妙安排,注重讓家長了解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認知和激發行為的道德動機,從而達到讓孩子成為良好公民的目的。
4.重視創造能力的培養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新加坡政府更加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以知識為基礎、適應經濟發展的人才和強化國民的自我認同。
據立思辰留學360介紹,新加坡課堂採用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活動安排,在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道德思維的具體指導,在教授道德知識和引導道德實踐的過程中貫穿道德思維的具體策略。
教師比較擅長於課堂活動的組織,在布置學生思考某一問題時,經常會建議學生採用某種思維策略來進行,使學生今後在遇到道德抉擇難題時,學會使用思維策略。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教育體制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這些教育優勢共同塑造了今天日新月異的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