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喜歡自豪地對外國人炫耀,在這裡吃早餐,每天都可以有不同選擇,吃上一個月也不會重樣兒。
新加坡是個移民社會,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裔人士在這個小小的島嶼落地生根,賦予這個國家獨特的魅力。新加坡豐富的美食,源自四大種族的交融。這裡不僅有需要提前一個月訂位的全球Best 50之一的頂級餐廳,同樣有小販中心裡接地氣的上百家攤位,無時無處不洋溢著澎湃的吃情。
松發肉骨茶
地址:新橋路11#01-01(地鐵Clarke Guay站)
肉骨茶,雖然叫肉骨茶,單實際上兩樣東西是分開的:肉骨和茶。先喝茶,讓胃提提神,等茶把胃暖醒,肉骨湯便上來了。
松發,這家周一晚九點仍然排長隊且值得排隊的米其林星店,我們來了三回,也愛上了像當地人一樣,把油條撕成小塊兒,泡進濃郁的湯汁里食用。松發的茶湯是白湯版,相較黑湯版弱化了中藥味,更強調胡椒味,據說這是福州派肉骨茶與潮州派肉骨茶的差別。



逸群
地址:Purvis街25號
新加坡的美食標配,一定少不了雞飯。逸群,是蔡瀾先生推薦,新加坡最值得品嘗的海南雞飯。開業至今七十餘年,味道沒變,裝修沒變,因此吸引著大批老客,也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老字號氣場。
店裡目前由三位老人打理:掌廚的老爺子、收銀的老爺子、跑堂的老太太,仨人平均年齡保守目測也有近70歲了。我去買單的時候,收銀的老爺子甚至迷瞪睡著了,我笑著問他年齡,他還白了我一眼,看來下了南洋也是洋,年齡都是秘密啦。
各花入各眼,其實味道不算真正驚艷我(個人最喜歡的海南雞飯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中華茶室)。但我很偏愛南洋老街巷裡的這種破舊中餐館,專注雞飯亦或是其他小食幾十年,動人的不是味道,而是南洋華人那份勤勉堅韌。





中峇魯市場
地址:Seng Poh路30(地鐵Tiong Bahru站)
中峇魯(Tiong Bahru),原本是新加坡最早一批組屋(類似政府廉租房),相對老齡化的街區保留了濃郁的本地生活氣息。喜歡中峇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一定是中峇魯市場,它比很多旅遊指南推薦的所謂老巴剎都更值得逛。二層的美食排檔,堪稱新加坡平價美食天堂,在生活成本高昂的新加坡,這裡的平價美食溫暖了幾代人的胃。水粿、滷麵、雞飯、炒粉、魚圓、釀豆腐、榴槤冰......八十來個小吃檔口,我努了又努只吃了八個。
這座興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市場,很多檔口已經經營了三代人,「孩子們不願意再繼承小店了」,是普遍的困擾。相比於那個摩登大都市的新加坡,我更喜歡這個有點原始又有點真實的新加坡小角落,這些小街巷裡的小商販,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毛細血管。






喜園咖啡店
地址:37 Beach Rd
孩子們總是能更快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小婦人迅速愛上了最具新加坡特色的早餐:Kaya Toast。咖椰麵包,就是烤吐司抹上咖椰醬再夾一塊牛油,再來溫泉蛋蘸幾滴甜醬油。小孩子喝不了南洋咖啡,搭配祛暑濕的薏米水也很好。南洋人民對西方舶來品進行了如此戲劇化的本土改良,從而自成一派。
我們最愛的新加坡Kaya Toast是這家——喜園。比起更知名的連鎖品牌「亞坤」的薄硬麵包干,喜園的吐司是剛出爐的又厚又鬆軟的。和藹的店老闆仔仔細細給小婦人講解每一步驟的吃法,有著這個匆忙大都市裡不多見的耐心。





阿秋甜品
地址:1 Liang Seah Street,#01-10/11
這一定是我下次去新加坡還要光顧的甜品店。楊枝甘露、榴槤西米露、白果芋泥、黑芝麻糊,每一道都可圈可點。好甜品是可以慰藉人心的。我迄今吃過的最贊的楊枝甘露在這兒,新鮮料足、伴著恰到好處的碎冰,還添有拳頭大的榴槤肉。
新加坡幾乎每天午後都有雷雨,如果合理安排好時間,大可以一邊享用飯後甜品一邊躲雨,頗有幾分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快意。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