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教育的真相,不應只是道聽途說!深入思考,才不會人云亦云!
在亞洲,要問哪個國家將精英教育踐行到了極致,新加坡當仁不讓。與其說,是將精英教育進行到極致,不如說是新加坡的精英教育無情到讓人絕望。
教育經費的分流,層層篩選的分流考試,無不體現著新加坡教育制度「任人唯才」的理念。

舉國之力為教育
「再窮不能窮教育」新加坡對這一教育理念,可謂是踐行到了極致!
在建國初期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新加坡每年在教育上的經費投入也高達6000萬新元,更別說到70年代末期,教育投資數額高達13億新元,此後國家規定每年公共財政預算的4%用作教育經費。
2017年,新加坡教育經費支出更高達129億新元(約合93億美金),占到了新加坡公共支出的17%,但新加坡全國卻僅有43萬中小學生,八萬大學生和研究生。
高額的投入,平價的教育
如何對新加坡高額的教育投入做以評價!看以下數據:
國際留學生一年的學雜費600—1300新元,而新加坡小學到高中一年僅需繳納13~33新元的學雜費。

從這個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高額的教育投入,帶來的是新加坡的極其平價的教育。
此外,新加坡還為每個公民開設了教育基金帳戶,根據學齡不同,學生每年能獲得二百或者二百四十新元的教育基金,這筆款項不僅能拿來支付課外拓展活動(CCA)的相關費用,甚至還能用於出國交流的花費。
對於新加坡學生公民來說,如果想出國留學,政府也是大力支持!出國留學費用政府將會承擔其中的80%,剩下的則可以用教育基金來支付!所以在這高額的教育補貼下,出國留學不是夢!
在網際網路時代,電腦是每個家庭的必需品。新加坡政府為保證每一位學生與時代的接軌,會對那些無力購買電腦的家庭進行扶持。只要你屬於低收入家庭,想要獲取一台電腦非常簡單,那就是做義工。12小時的義工完成之後,政府就會免費提供一台高性能台式電腦,即使高端的筆記本也只要600多新元。

關於新加坡你不知道的分流制度
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你到底了解多少?通過以下幾個事件兒,咱們可以管中窺豹!
CCA誕生的背景
70年代末期,新加坡開始效仿歐美推進素質教育,此即課外拓展活動(CCA),其目的是以求新加坡學子不僅能夠無礙進入全球大學名校,並且在升級後的經濟結構里,於高端產業上能夠自主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

黃志明部長就曾是少年飛行俱樂部成員
新加坡中小學生,只上半天課程,一般下午一點就放學,剩下的時間就是進行戶外CCA課程。而新加坡人在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要參與到CCA的課程之中,每個人至少選取一門興趣課程。
一般新加坡人主動選擇的CCA項目主要是體育類和藝術類,因為這兩類的評級成績或者奪冠拿獎可以直接作為歐美大學錄取的參考標準。
在中國,現在很多學校也進行戶外拓展課,但是其重視度真的是不能和新加坡戶外拓展相媲美!
如何對CCA進行管理,體現了新加坡的精英管理特色!
為了讓自己國家的學生更具有競爭力,新加坡政府是斥巨資對CCA進行大力投入。學校會為學生購買價值數千萬不等的優良樂器供學生使用,甚至有些名校還會不惜重金聘請名師教練去為學生提供輔助。
雖說政府資金投入龐大,但資金投入方式並不是「一視同仁」,競爭淘汰機制,保證了CCA的高質高量。

政府對CCA項目的大力投入,是想竭盡一切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環境,以求學校的CCA社團能在全國取得一個較好的名次。但在政府撥款的準則下。一般小學或者普通中學都會著力發展幾個主力CCA社團,以求強社存校。
但由於傾斜的經費,新加坡名校設置的CCA課程會更具競爭力,不僅能開設一般的CCA課程,甚至還開設有帆船、攀岩、高爾夫、乃至於開飛機等超級CCA課程!
所以最終結果是新加坡普通中小學在合併之中越來越弱,新開設的學校又缺乏足夠的資源,使得名校始終屹立在新加坡教育金字塔的頂端。

新加坡學生如何進入名校!
除了在購買優質學區房產、校友優先就讀(拼爹媽或者拼兄姐)以外,就只能依靠層層篩選的分流考試進入。所以一般人家進入名校並不容易,
新加坡這個小國,從誕生開始仿佛就流淌著求存、奮發、競爭、務實的血液。
「國小民寡、資源匱乏」,基於這樣的國情,教育的挑選性功能變得越發重要,必須培養最優秀的人才支持國家的發展,由此「精英教育」應運而生。
眾所周知,中日韓三個國家其最關鍵性的考試也不過是高考,然而作為在精英教育上登峰造極的新加坡,卻是從九歲開始就要每一個新加坡公民去面對人生的抉擇與考核。

什麼是「高才選拔」?
在小學三年級時,新加坡教育部啟動高才教育計劃(GEP,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通過數學、英文、能力測試等挑選Top 1%的學生,尋找和發掘在智力與能力方面有天賦的孩子,達到培養高精尖人才的目的。
這個被稱作為「高才選拔」(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的人生第一次考試,是全國範圍內的一次大考,成績與智商優異者就能轉而進入名校就讀。
然而事實是新加坡只有九所小學名校提供這一課程,所以能有幸入選高才班的新加坡學生也僅僅占到該學齡的1%。
什麼是「小六會考」?
在小學六年級時,孩子將會面對第二次的全國性分流考試,俗稱「小六會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對於新加坡的孩子而言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進入中學的層次。
根據PSLE成績,最優秀的孩子會進入「中學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me)。
直通車學校是全新加坡最好的學校,學生跨過O水準考試,直接參加高中的A水準考試。
其次約60%的學生會進入快捷課程 (Express Courses),快捷課程的學生經過4年中學學習參加O水準會考,另外30%的學生進入普通班(Normal Course),普通班的學生將會進行5年的學習,並且分為普通學術課程(NA)和普通工藝課程(NT)。

(新加坡教育的層層分流)
TOP中學不僅意味著更好的師資力量,更好的投入,還擁有著政策性的傾斜——比如能夠自主制定教學方案的「教學自治」,甚至還能以不菲的價格去購買常青藤聯盟、劍橋、牛津為學校定製的標準教學方案。
按照學生的能力,靈活的調整快慢班,如果快捷班的學生年終考試的成績達不到標準將被降為5年制普通班學生,反之亦然。
當然,如果在某些領域有特殊天賦和興趣的學生會進入例如新加坡體育學校、新加坡藝術學校等專科學校學習。

如果中國是高考定終身的話,那麼新加坡的小六會考從某種意義上就像中國的「高考」。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小學六年級已經開始準備面對不同的未來,而需要提前為此做的漫長準備,也早已向孩子傳遞了「競爭」意識。
難怪新加坡在PISA排名一直位於前列的原因。

(OECD國家組織的學力評測中,新加坡獨占鰲頭)
精英教育下的新加坡
曾有人對新加坡做過這樣的評論: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如果按照正常情況發展,新加坡可能會像越南、寮國一般,靠著打魚、種香蕉為生。
好一點的情況下也不過是與泰國等並列,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但實際上,到了21世紀的今天,新加坡GDP已經超過香港,人均達到57700美元,跟美國一樣富!

雖然國小民寡、資源匱乏、種族多元,新加坡卻擁有傲人的經濟成就和創新水平,而其中的奧秘之一便是對人才的培養。
新加坡每年均以高達國民生產總值4%的經費發展教育事業,其教育體系及設施可以俯瞰全球任何一個國家。
一向將「人才」視為國之重寶的新加坡,自1965年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後,從未停止過對教育道路的思考與改革。務實進取的新加坡人,將國家精神深深融入了對教育道路的探索。新加坡的文化是精英文化,是實行精英人才制度的國家,一小撮精英領導國家,要想成為上層建築或服務國家必須要是受良好教育的精英人才。
所以在這一大的背景下,不少家庭都選擇留學新加坡。
那到底新加坡的教育優勢在哪裡呢?



重視教育,才是強者之路!在教育支出占國家公共財政支出17%的當下,新加坡家庭一個孩子身上的教育花費仍然高達7萬美金。綜合算來,一個孩子身上投注了近百萬人民幣,這樣的孩子能不優秀麼。
所以階級的壁壘很多時候不是金錢上的差距,更多是思想上的差距。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那麼,你會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