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新加坡要選擇寄宿家庭?
小琦目前在讀小學六年級,其父母希望她初中便可以留學。擇校方面,小琦的父母通過多方的比較決定了新加坡德威國際學校Dulwich College,但是新的問題也出現了。

這麼小的孩子出國留學,作為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小琦父母的業務都集中在國內,暫時無法陪讀,如果由小琦住校也未嘗不可,但學校校舍有限,同時語言、飲食等問題,年紀尚小的小琦是否能獨自適應呢?
在親戚的建議下,小琦父母開始考慮讓小琦寄宿家庭,選擇華人家庭,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語言溝通問題,減少陌生感,相似的家庭某種程度上能給予孩子家的感覺。良好的家庭氛圍更容易讓孩子融入新環境,同時減少因不適應而帶來的學業壓力。

新加坡寄宿家庭
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如果沒有自身條件陪伴孩子在國外學習,肯定會優先考慮寄宿國際學校。不過要在新加坡挑選寄宿學校,選擇並不多,基於新加坡彈丸小島國土有限,很多新加坡學校都無法建設校內宿舍。
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部分政府理工學院能提供學生宿舍外,其他的各大學院與理工學院都沒有為學生專門提供學生宿舍。而且這些院校提供宿舍的數量不多,而留學在新加坡的外國學生卻很多,所以寄宿家庭應運而生。

因此在新加坡留學,像西方國家流行的寄宿方式,讓孩子住在當地的寄宿家庭里,成為了一種選擇趨勢。而這些家庭寄宿皆是當地家庭自願敞開門戶歡迎國際學生入住。這種家庭式的寄宿方式極其受中國家長歡迎,特別是在留學低齡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中國家長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國外去讀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學。如果沒有陪讀的家長,家庭寄宿自然是優先的選擇。
然而,留學生家長一般都會對理想的寄宿家庭有所期待,特別希望主人家有著比較好的教育程度、經濟能力和文化素養,來自社會高階層或者成功人士,這樣孩子可受到高層次文化的薰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事業觀,啟發孩子通往理想的人生。
有些寄宿家庭有自己的孩子,或者辦過寄宿家庭的經歷;有公寓或私人有地住宅,舒適的生活環境;與學校的距離很近,這類的寄宿家庭幾乎「供不應求」。

寄宿家庭有哪些服務
一般上寄宿家庭會為留學生提供全方位的食宿服務。住家內有舒適寬敞的空調冷氣房、無線網絡上網、衛浴設備、書桌椅和衣櫥櫃放私人物品,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私空間。寄宿家庭會有幫傭定時打掃房間和燙洗衣物,讓學生能夠在舒適及良好的環境下學習。

寄宿家庭也會負責留學生的三餐,有些周一到周五提供早餐和晚餐,周末三餐。有的提供一日四餐,甚至是有益孩子健康成長的營養美味伙食。
寄宿家庭也會負責機場接機,上下課有的會安排專車載送,幫學生預定機票等。
除了照顧留學生的生活起居之外,有些寄宿家庭會制定課外輔導時間表,甚至增加時段學習英文,進行單詞檢測,加強學生的英語基礎。
一些寄宿家庭會定期舉辦留學生聚會、野餐、戶外活動、旅行等,讓留學生的生活更加充實,並更快了解和適應新加坡生活。
最重要的是寄宿家庭致力打造一個溫馨的環境,讓這些離開父母身邊求學的孩子,在異國他鄉仍然能從寄宿家庭感受到關懷照顧及情感上的支持,讓孩子們有家的感覺!
新加坡寄宿家庭的監護人
這也是為何寄宿家庭是很多留學生家長安排孩子的首選住宿方式。特別是第一次到海外學習的孩子,家長難免會擔心孩子在新環境的適應和學習進度,所以很多的寄宿家庭的家長都是國際學生的臨時監護人。
這些所謂的臨時監護人是具有合法性的,因為根據新加坡法律,未滿18歲的孩子必須要有監護人,而且監護人需要負法律責任。如果沒有母親陪讀,那麼與孩子住在一起並負責孩子生活起居的寄宿家庭成年人,自然會是留學生家長最先考慮的監護人人選。

有的寄宿家庭接收10到18歲的學生,有的甚至接受7到18歲。這種有監護人為留學生打理一切的寄宿家庭,讓家長們放心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學習。即使孩子年齡較小,獨立生活的能力相對比較弱,他們在海外的寄宿家庭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留學生的海外監護人最大責任是監督學生在校讀書進度, 參加家長會,代替家長去學校見老師,每月定時和家長彙報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情況,同時家長可以隨時與寄宿家庭聯絡。
如果留學生在國外生病或遭遇意外等事件,寄宿家庭的家長有責任送其就醫、協助其報警。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有些寄宿家庭還定下嚴格的規章制度,設門禁時間,外出請假都會跟家長電話確認。

一些寄宿家庭或者安排寄宿家庭的中介也提供額外的服務,包括協助學生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協助學生辦理入學手續及考試,包括政府學校考試(AEIS & S-AEIS)、申請學生證等。
也因為寄宿家庭能夠為國際學生提供周全的照料,費用也較高每月1000-1600新幣,而且監護人費用另計,大約2000新幣。海外家長可通過在新加坡的親友選擇寄宿家庭,或者由孩子所要就讀的學校、留學中介機構或寄宿家庭聯盟安排寄宿家庭。

留學生在一個全新的國度學習,在一個全新的家庭中生活,文化差異和生活差異是免不了的,只要懂得入鄉隨俗,學會尊重,適應寄宿家庭的生活節奏,甚至主動與家庭成員交流和協助,融入他們的生活,就能像一家人般和睦愉快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