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有計劃在新加坡留學的家長,都有一個同樣的疑問:「為了孩子入學,是否要提前搬到距離好學校1公里以內的地方呢?」
一直以來,新加坡的「學區房」,是家長們激烈討論和時刻關注的話題。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熱門小學一公里內私宅的中位數租金在過去一年裡上漲超過27%。

今年第二季度,也就是小一報名的時間段,熱門小學周邊私宅的中位數租金和轉售價更是持續攀升,南洋小學、愛同學校和南華小學一公里範圍內,私宅租金在短短一年內就上漲了三成!
當然,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組屋和有地房產。基本上任何距離好學校1公里以內的住房對於新加坡家長來說都非常有吸引力。
為什麼家長寧願支付高價,也要選擇距離好學校1公里以內的房子呢?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小一直入政策。
小一直入
在新加坡,每個入學階段,新加坡公民都會擁有絕對的優先權。
對於外籍學生來說,直接申請新加坡政府中小學是比較困難的,但小學一年級是一個例外,這是唯一不需要考試、只需要遞交申請材料就能進入政府小學的機會,因此也被稱為「小一直入」。
目前,政府規定政府學校外國學生的人數最多占學校總學生人數的5%。
小一直入報名每年可以分為3個大階段。
第1階段:
1.有直屬兄弟姐妹目前就讀於申請的學校。(此階段申請的學生都是可以保證學校有名額)
第2A階段:
1.父母曾經是該校的學生並註冊成為校友會成員;
2.父母是學校的諮詢或者管理委員會的成員。
3.父母是學校的工作人員;
4.學生目前在所選學校的相關幼兒園。
第2B階段:
1.家長在小一入學前一年的7月1日之前成為小學家長志願者,並在小一入學當年的6月30日之前為學校提供至少40小時的志願服務。
2.家長是該校所屬教會或會館的成員;
3.家長被確認為活躍的社區領袖。
第2C階段:
1.新加坡公民或取得永居資格的兒童;
2.適齡,且尚未在小學註冊的所有兒童。
第2Cs(補充)階段:
1.新加坡公民或取得永居資格的兒童;
2.適用於2C階段後尚未在小學註冊的兒童。
第3階段:
而國際學生則在第3階段進行報名,這個階段的競爭可謂相當激烈。如果孩子是國際學生,無論持什麼准證,都只能在小一註冊的第3階段進行注冊。

新加坡小學報名除了第1階段能夠保證名額,其他階段的錄取都會遵照這三條原則:
國民優先原則: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以及非居民差別對待。在每個階段,同等條件下,都是先由公民報名抽籤選取。如果還有空額才由永久居民抽籤選取。最後才是非永久居民的外國人。
學區制原則:新加坡政府根據學生住家離學校的距離分為三個檔次,1公里以內、1-2公里之間、2公里之外,以此來決定其錄取順序。另外,教育部還對家庭住址的居住期作出規定即申請人必須在報名時所在的家庭住址,至少住滿30個月。
校友原則:除了上一條所述需要住得近,申請人還得有報名學校的「校友」關係,即父母或哥哥姐姐曾經在該校就讀,才有優先報名的資格。
也就是說,公民>PR優先,距離近>距離遠,校友>其他學生。
現在,您應該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家長對於好學校附近1公里內的房子趨之若鶩了吧。
不過,除去大部分家長都知道的小一直入會考慮住址距離,還有一個重要考試的錄取同樣會參考孩子居住的地址。
這個考試就是AEIS考試。
AEIS錄取
新加坡政府中小學國際學生統一入學考試(AIES考試)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專為有意申請就讀新加坡政府中小學的國際學生統一組織、安排的入學考試。
AEIS考試通過後,考生是無法查分,也是無法自行選擇想要就讀的學校的。並且,通常情況下,新加坡教育部不接受AEIS考生的轉校申請,一旦放棄將失去考試資格。
唯一能夠干預學校分配的,只有三個因素:
考試成績:AEIS錄取會優先考慮考生的考試成績,較好成績的考生將有更大的錄取機會。 所在住址:考生的住址也是錄取考慮的因素之一,教育部可能會根據學生的住址來安排分配。

學校的空缺學額情況:不同政府學校的空缺學額情況可能有所不同,錄取將根據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安排。
所以,很多家長為了爭取孩子進入好學校的機會,也會選擇在好學校附近租房。
新加坡「學區房」VS中國「學區房」
在新加坡,儘管房地產市場高度發達,父母對於學區房的需求也十分強烈,但是新加坡的「學區房」並未像中國那樣房價飛漲。
主要原因在於,與中國的學區房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都作為剛性需求不同,新加坡的學區房僅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時具有實際意義,到了中學階段,學校錄取的主要依據就變成了學生的成績和優選志向,而非住址距離。
更為靈活的是,在新加坡,學區房並不一定需要由孩子的父母購買成為業主,租房住址同樣適用。
這意味著,即使家長沒有購買學區房,只要能夠提供有效的租房合同和住址證明,達到規定的30個月,孩子也能夠順利進入心儀的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