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哲藝的首部英語片「Drift」將在4月4日於新加坡公映。(取自藝人IG)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首部英語片「Drift」(漂移人生)將於4月4日在The Projector獨家上映,人在香港的他接受《聯合早報》電話專訪時有感而發:「我感覺我一直在漂泊。」
《漂》改編自Alexander Maksik (亞歷山大馬克西克)廣受好評的小說「A Marker To Measure Drift」(衡量漂移的標記),講述內心滿是創傷的利比亞難民傑奎琳 (Cynthia Erivo,辛西婭艾利沃飾)在希臘小島上求存時,與美國導遊凱莉(Alia Shawkat,阿莉雅肖卡特飾)在異地建立友誼而找到勇氣生活下去的故事。電影2023年1月在美國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全球首映時,大獲好評也賺人熱淚。

主演「Drift」的是曾獲提名奧斯卡獎的辛西婭艾利沃。 (The Projector提供)
陳哲藝說,業界朋友聽說他要拍《漂》的第一反應是覺得他自討苦吃,也認為這類電影很難賣。但,他觀察到人們現在比較容易分心也偏好短視頻,因此讓他產生「創作者的焦慮」;而越是這樣不安,他越想捍衛自己想說的故事,以及想拍的電影。他不禁感嘆:「我的電影似乎跟其他新加坡電影很不一樣,而作為這樣的創作者,我感覺孤獨。」
他的上一部電影《燃冬》由中國一線演員周冬雨、劉昊然和屈楚蕭主演,去年9月在本地各大院線放映。《漂》則會在主打非主流電影的The Projector公映。不過,《漂》不是他第一次刻畫異鄉人的漂泊感。他從首部《爸媽不在家》開始就通過電影探索身份認同的課題,這與讓他能深刻體會漂泊者內心的切身經驗有關。
1984年生的陳哲藝在新加坡長大,後來到英國生活約17年卻一直覺得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他目前與妻小在香港生活,儘管回到了亞洲城市,他仍感覺是過客。問他哪裡才是家,他坦言:「我也不知道,現在對家的定義或許不是以地方判斷,而是回到小孩和太太身邊,這樣的一個組合就叫家。」
預算和資源有限
2022年3月至5月在希臘拍攝《漂》陣容強大,女主角艾利沃是奧斯卡提名女星,製片人之一的Peter Spears(彼得斯皮爾斯)曾製作趙婷的奧斯卡最佳電影《遊牧人生》(Nomadland)。不過,《漂》卻是在有限預算、時間和資源的限制下完成。

「Drift」講述Alia Shawkat(左)飾演的導遊和Cynthia Erivo(右)飾演的非洲難民在異地建立的友誼。(The Projector提供)
陳哲藝解釋,有別於在新加坡和中國一般上一天能拍攝12小時,在歐洲拍攝,工會規定每天只能工作10小時。此外,若片場與住宿超過指定距離就必須把車程算在工作時間內,這些條件都加劇他的拍攝壓力。
在片場是唯一亞洲面孔的陳哲藝說:「希臘地方大,我們住在雅典,開車到片場需要一小時,扣到來一天只有七八個小時的拍攝時間。我拍《熱帶雨》的時候,試過拍到20個take,但是拍《漂》,每個鏡頭最多五個take。還好我不是新手了,有一定的功底,我清楚自己要捕捉什麼樣的畫面和情感。」
首次拍屠殺場面
影片通過倒敘的手法,呈現女主角在動盪不安的利比亞經歷的悲慘過去,陳哲藝拍得吃力。「因為我們集中在第一個星期拍完這些場面,這對演員和我都帶來很大的情緒波動。此外,我第一次拍攝屠殺的場面,所以有技術上的考量,煩惱該拍出什麼樣的畫面。」
陳哲藝最後採取女主角第一人視角進行拍攝,引導觀眾直觀她不堪回首的慘痛經歷。他也在電影中利用廣角鏡頭體現角色與環境的張力,通過無聲勝有聲的敘事,以及場面調度所營造出來的氛圍,讓觀眾有代入感。

陳哲藝通過場面調度彰顯角色與環境的張力。(The Projector提供)
《漂》的劇本在2020年疫情發生期間,磨了兩年左右完成。陳哲藝認為那段期間的未知與緊繃氛圍,放大了他的所有情緒,從而助他更細膩地描摹角色的心境。他說:「我感覺跟角色生活了兩年,她所有的煎熬和焦慮,我都有很深的感觸。拍攝前,我通過視訊跟女主角聊劇本時聊到兩個人都落淚。」
將在今年4月滿40歲的陳哲藝坦言,對很多事越來越不確定,甚至有危機感。「《漂》在去年的新加坡電影節放映時,很多電影人說好看,但覺得是一部文藝片。我希望更多人能發現這部我用心拍攝的電影,希望觀眾可以在大銀幕感受其中的細膩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