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緣》為什麼受到美國人的追捧
一部全亞裔演員的好萊塢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isans)獲得八月第三周北美票房冠軍。上映第一周獲得2520萬美元票房。

紐約土生土長的朱麗秋是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陪拍拖已久的男友楊力回到新加坡參加死黨婚禮。到了新加坡才發現男友家是新加坡首富。這也是一個「真瑪麗蘇」愛情故事。其實這是一個關於美國人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美籍新加坡作家關凱文(Kevin Kwan)2013年的同名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該書當年一經出版,就獲得眾多讀者好評,迅速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

作者是一位生活在紐約曼哈頓的新加坡華人,大家對她熟識的身份是作家,同時他還是著名的時尚雜誌撰稿人和時裝設計諮詢師。
有趣的是,他90年逃了新加坡的兵役,直至今日一直被當局以逃兵為由通緝。
關凱文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書中的內容基本都是受到他個人經歷的啟發,「沒有假的」。
他還提到本書的創作初衷是「在過去的幾年中,持續對於亞洲、特別是對於中國、對於那些財富的積累和大量富人的湧現的關注。
但大部分時候,這些信息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數據報告和新聞。」作者希望給大家帶去的是來自個人的觀察視角,再現那些真實的人物。
這些人有他們自己的煩惱——即便是百萬富翁,他們也有自己的困境和挑戰。
「即使有奢靡的場景,我希望人們也要看得更遠一些。這個故事的核心是關於一個家庭,一對情侶,一個母親和一個兒子。這才是故事中真正瘋狂和豐富之處。」關凱文說。

「這是一群有趣而複雜的人群。」關凱文說自己曾經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包括深圳,還有香港,他在香港逗留了非常久。他把自己在上海的生活經歷寫進了書里,向讀者們展示了財富的新高度——「中國富(China rich)」。
他的個人網站也是以上海的浦東作為背景。
其實比起作者自己提到的有關中國富人奢靡的生活方式,更吸引我的是其中隱隱透露著亞裔家庭移民二代在白人社會中成長所產生的身份認同困境。
電影中男主媽媽的闊太朋友就曾流露出過這樣一種心態: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說中文的中國家庭,就要矮人一頭。
書中還提出了西方的individualistic culture(個人主義文化)與亞洲文化中的家族、集體為先相悖。更讓亞裔們難受的是,儘管出生成長在西方社會,但是不被主流社會當作自己人,同時,他們也不被中國人當作自己人。
讓很多亞裔覺得開心的是,《摘金奇緣》是自從1993年的《喜福會》之後,25年以來的第一次好萊塢全亞裔電影,這足以說明了好萊塢對亞洲文化的重視。

電影中存在非常多令亞洲人熟悉的橋段。開篇時,豪華酒店大堂經理在雨夜故意拒絕已經預定了座位的男主媽媽,結果酒店秒被她的老公買走,直接解僱了大堂經理,還擊了大堂經理的種族歧視,也是很解氣呢。
《紐約時報》影評作家A. O. SCOTT寫道:「在不曝露任何明顯的懷舊情緒的情況下,《瘋狂的亞洲富人》向過去、向東方表達了好感,讓一個由等級定義的世界浮現出來。在這其中,最激烈的浪漫衝動與愛情關係不大,更多是與無盡的奢華誘惑有關。這一點,大概還是相當現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