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洋(新明日報檔案照)
(新加坡訊)獅城藝人劉琦大年初一煮興化面線;董姿彥遺憾沒學好興化方言;向洋曾與家人回莆田探親,配合昨天登場的《興化美食文化節》,3名興化籍貫藝人分享他們從小到大最愛吃的興化美食。
由新加坡莆仙同鄉聯合會首次主辦的《興化美食文化節》,即日起至本月17日在烏節路義安城廣場舉行,民眾可在會上品嘗多達30種以上的興化美食,如姜橄欖串、海蠣餅、鹽焗豬肝、豆丸泗粉、頭水炸紫菜、九轉粉腸等,同時還能欣賞來自新加坡和莆田的精彩文娛表演。據了解,獅城約有2萬7000名興化人,在演藝圈中也有不少,如劉琦、董姿彥和向洋等。
劉琦接棒媽媽 過年煮麵線
劉琦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透露,雙親都是興化人。她笑說:「我對興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面線和滷麵。」
原來每逢大年初一,劉琦的媽媽就會煮一大鍋興化面線。
「那是一道很簡單的菜肴,有豬肉、海鮮等,不過,印象最深刻的是紫菜,那可是親戚從莆田運過來的。它被捲成條狀,我們必須慢慢拆開洗凈,因為有很多沙,再將它曬乾。」
劉琦也透露,三年前媽媽將年初一煮麵線的重任交給她。此外,她也分享小時候吃另一道莆田美食——滷麵的往事;「小時家境不是很好,每次吃滷麵都會配白飯吃,因為這樣才吃得飽。」
問她有沒有想過回莆田探親?
「想呀,母親曾經告訴我她的鄉下是莆田石柳村,但我在地圖就是找不到,後來向新加坡的莆田會館查詢,才知道是母親記錯名字了,應該是西柳村。」

劉琦(新明日報檔案照) 董姿彥遺憾沒能學好興化方言
剛結束妝藝大遊行,目前正在養精蓄銳,準備參加6月份新加坡華樂團舉辦的《梁文福音樂會》的董姿彥告訴記者,她父親是興化人,母親則是客家人。
「我對興化文化不太熟悉,只會吃,小時候阿嫲會炒一大盤興化米粉,米粉是細細的那種,裡頭有海鮮、肉類和紫菜……典型的興化美食。」她笑著說。
對於這次能參與《興化美食文化節》演出,董姿彥表示非常開心,「因為可以補缺自己對興化文化的知識,也能更進一步了解興化的文化。」
不過,她感到遺憾的是自己不會說興化方言。
「從小我跟老人家以華語和英語溝通,很少有機會說興化方言,再加上我的阿公阿嫲走得比較早,沒有太多機會向他們學習,這是我感到遺憾的。」
說起娛樂圈其實有不少藝人也是興化籍貫,董姿彥透露她在在參加《中國好聲音》後,才知道向洋的母親娘家是興化人,舞台劇演員、夢FM成員之一劉晉旭也是興化人,「每次和他們合作或聊天,都會感到特別親切,好像一家人。」

董姿彥(新明日報圖) 向洋曾隨家人到莆田探親
和劉琦、董姿彥一樣,向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興化人,不過,他卻對興化文化一知半解,直到近年興化飲食文化開始在獅城興起,才對它有更深的了解。
問他對興化文化的初體驗是什麼?向洋回答:「莆田滷麵。」
他說,每逢過年過節,婆婆一定會煮給家人吃,「小時候我只能在家中吃到,所以當時還一度以為是婆婆發明的一道菜呢!」
也因為這樣,向洋愛上了興化滷麵,「因為興化滷麵必須用手工的麵條來烹調,真的很不容易。」
令向洋感到欣慰的是,多年前曾和家人一起回莆田探親,「我們的大家庭探親團約有15名成員,到了那裡,我看到那麼多從未見過的親戚,感覺有點超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