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位於阿拉伯街附近、新加坡第一家中原菜餐廳「掌柜」吃了飯,黃魚焙面是我認為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道菜。

如圖所示,這道菜乍一看有些奇怪,面並非是想像中的樣子,反而更像是龍鬚酥毛絨絨地披在魚身上。魚肉本身酥脆酸甜,口感上很像松鼠鱖魚,和這極細的面配在一起,頗具一番風味。就口感而言,這道菜絕對算得上是上乘,不過黃魚焙面的歷史典故更為它增添了不少風采。
相傳,黃魚焙面的前身鯉魚焙面,是為了模仿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典故。鯉魚在中國文化中本就有「躍龍門」一說,細如髮絲的焙面也正是帝王之服的象徵。
趙匡胤這一舉動,正是其「化龍」的關鍵,在此之後,便不費吹灰之力,取代了後周的統治,又接連揮師,一統大半個中國。
食客們吃下這道菜,便也能像趙匡胤一樣,事事順遂,好運連連。雖然這僅僅是個好彩頭罷了,但有時,信則有,不信則無。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當你用筷子輕輕夾起脆嫩酸甜的魚肉和細可穿針、遇水則化、遇火則燃的非遺面絲,絕妙的口感在舌尖蕩漾。也許,當你吃下肚後,真的會變得更幸運哦!
另外,為了照顧更多的食客,掌柜將鯉魚改為了黃魚,這是因為黃魚的刺相較於鯉魚要少許多,如此,食客便不必拘謹,可以大快朵頤。
最後,按照最高五顆星的標準來評判,我個人認為這道黃魚焙面,味道五顆星(驚艷),寓意五顆星(無懈可擊)。
當然了,每個人的味蕾都不盡相同,就好比我認為馬卡龍太甜了,即使它廣受歡迎。評價僅供參考。
最後的最後,筆者在這裡衷心推薦大家去嘗一嘗這道黃魚焙面。
作者介紹
牧童,今年19歲,目前是中學生,很快要開啟大學生活。
愛好:美聲唱法 、作曲(自行創作詞41首、曲13首)、編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歷史 、歐洲歷史、攝影、跳繩、桌球
HQ丨編審
牧童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