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時,透露了未來幾年的教育改革新政,從中小學到大學理工學院,各類學生都將受到影響,家長和學生速來圍觀。
A水準和大學計分方式改革
鼓勵學生髮揮創造力

將專題作業作為及格與否的標準,可以降低學生得分的負擔,也能鼓勵學生在感興趣的領域發揮創造力,不被成績束縛。
2024年入學的學生開始,教育部也將逐步取消初級學院和勵仁高中的年終考試,取消以後,初院和勵仁高中也不能以計分測驗替代年中考試。個別科目在每個學期,計分測驗不能超過一個。
教育部希望這項調整能夠減少人們對考試和學業成績的過度重視。學生不用備考,可把省下的時間用於參與和體驗更深入和多樣的學習體驗。
調整A水準的積分方式
新加坡大學入學分總分90分將改為70分、專題作業和第四個知識性科目成績將不再強制算分、培養批判思維的理解與寫作科目成為必修。
如此改革是為避免學生把學習重心過多地放在成績,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更多的技能。
初級學院和勵仁高中學生目前得至少修讀四個知識性科目,包括至少三科主修(H2)水平和一科副修(H1)水平的科目。
從2026年起,學生的第四個知識性科目只有在能提高考生大學入學分的情況下才會算分。這意味著,四個知識性科目中,只有三科H2水平的科目會算入大學入學分。
這意味著,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第四科,不必過於關注考試成績。
中學不再分流
全面推行科目編班

從2024年起,新加坡本地中學不再分流,超80%中學實施科目編班制,讓學生根據能力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120所中學的中一生將從中受益。(提供直通車課程的學校和特殊學校將不會實行全面科目編班制。)
學子們依然會根據小六會考的成績選學校,但不會再出現「分流」的情況。學生可以根據能力決定所修科目的水平。(G1、G2和G3)
G1——基礎水平,相等於「工藝班」的課程難度
G2——標準水平,相等於「普通班」的課程難度
G3——高級水平,相等於「快捷班」的課程難度。
許多人都把這稱之為「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並且也很樂意看到這樣的改動。
在科目編班制下,學生將被編入混合級任班,每班有來自不同分配組別的學生,學生按能力修讀適合水平的科目。這使學生有更多機會與不同背景、特長和興趣的同學交流和學習。
和分流制度不同的是,中學分配組別只用於幫助學生入學,並確定學生在中一開始時大多數科目的初步水平。
在新制度下,學生將有更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興趣和學習需求,量身定製他們的學習。他們也將有機會選讀程度較深或較淺的科目。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從2026年起,這種定製的靈活性也會延伸到中學高年級的選修科目。
此外,從2027年開始,中學畢業生將獲得同一份新加坡劍橋中學教育證書(簡稱SEC),這將取代O水準和N水準會考證書。

更多學生可升讀理工院預科班
每年人數增至2600人

從2028學年開始,新加坡更多中學生可進入理工學院預科班,每年涉及人數將從目前的平均1700人,增加到2600人。
理工學院預科班(簡稱PFP)自2013年推出,表現好的普通學術源流學生可免考O水準會考,憑N水準成績,直接到理工院上一年的基礎課,再修讀專業文憑課程。
隨著科目編班制將在明年全面實行,理工院預科班也會擴大收生對象。修讀G2和G3科目的學生,或主要修讀G3科的學生如果成績達到要求,都可以報讀PFP。G3科是程度最高的科目,相當於快捷源流水平。
隨著分流製取消,中學生將可根據自己的強項和進度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教育部會調整中學後教育學府的入學標準,為學生提供更多升學選項,不受限於源流。
推動主流和特殊學校更深入合作
來幾年,教育部將推動主流和特殊教育學校展開更多及更深入的合作,以促進不同能力學生之間的交流。

新合作模式取代自2007年推出的「衛星夥伴」模式。除了加強學生互動,新模式也著重通過教師專業交流,借鑑和提高教學方法。
目前,本地19所特殊學校與22所主流學校合作,通過聯合舉辦課程輔助活動、休息時間、工作坊及學習營等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互動交流。
另外,教育部將與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社區聯繫站計劃合作,在所有24個市鎮推行「提升」社區網絡,預計今年可讓110所學校共1300名學生受惠。
提升社區網絡旨在幫助弱勢家庭的學生改善缺課的情況,也為學生和他們的家人提供更全面的援助。
倡導終身學習
新公立大學就讀率提高至60%

到了2025年,同屆生上公立大學的比率將提高到60%,大學整體會增加2300個學額,以面向成人學員的居多。
同屆生終身大學就讀率是同屆學生上公立大學的比率,目前約42%是入職前上大學的學生,約8%是踏入職場後進修的成人學員。
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把成人學員的就讀率從8%增加到15%,一般學生的就讀率從42%增加到45%。
教育部長表示,提高大學就讀率讓更多新加坡人有機會進修大學課程,並把新加坡經濟轉型的中期人力需求考慮在內。
通過以上新加坡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不難發現新加坡的教育在不斷優化,也越來越人性化,不僅專注在學生的成績,更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和長遠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