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校長和學者認為,新積分制有助於學生根據各別科目的強弱選擇適合的水平,而基礎水平到普通水平的積分轉換也算合理公平。
光華小學校長蔡頤齡受訪時指出,基礎水平A到C分別對應普通水平的AL6到AL8這樣的算法肯定是教育部參考了大量數據後合理、科學地計算出來的。
「基礎水平的課程內容較少,難度較低,同時考試也較為容易,基礎水平的100分肯定無法等同於普通水平的100分。同時,換算分數這件事並不新奇,之前也是一樣,只不過換算的方法並不明確,新制度卻更為清晰。」
她也強調,根據新制度,人們的觀念應該改變,回歸教育的初衷,不要再過度注重分數,而是重視孩子是否真的學到東西,以及他們的人格培養。
「家長在孩子完成小四課程選擇科目時,不應該因為基礎水平科目的最高積分無法媲美普通水平科目的最高積分,而在忽略孩子能力的情況下強行讓他們選修普通水平科目。」
投身教育界35年的啟化小學校長鍾蔚芬也補充,許多學生因成績不好而失去信心。當他們有機會選擇基礎水平科目時,反而會變得積極並對學習產生興趣。
「學習的好壞並不能只看分數,孩子每天來學校不再想著是受苦,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她說,啟化小學會在學生小三年尾時就開始跟家長溝通選科一事,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觀察孩子及作出決定。
「況且現在中學即將全面實行科目編班,只要孩子能力達標,到了中學也一樣有機會選修較高水平的科目。」

學者:新制度向僱主發出 成績不應該是最重要信號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陳英泰博士指出,新的積分方式可讓各所中學在收生時的截分點差異變小,有助於鼓勵家長和學生就中學課外活動、文化及是否適合孩子等因素做考慮。
「這也帶來一個挑戰,即家長須要對各所中學做更多研究、花時間去開放日或直接找校長詢問。不是每個家長在這方面都擁有相等的能力和精力,所以我想學校須要擔負起責任,在學生選擇中學時給予他們更多建議。」
研究教育經濟學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師佘教鍾博士從就業角度提出建議,認為新評分制度避免過分強調分數,是在向僱主發出學術成績不應該是最重要的信號。他們應該拓寬招攬人才的方式,認識到不同人的優勢。
「然而,成績畢竟是預測一個人是否可能有生產力的最方便方法,要僱主改變根據學業成績招聘的觀念將是一項挑戰。」
受訪家長紛紛認同新評分制度能夠幫助孩子減輕壓力。
黃曉麥(41歲,自僱人士)說,原本父母都要求孩子拿100分,但現在看來90和100分沒有區別,多出的10%空間就可以讓孩子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我的孩子喜歡籃球、跆拳道還有小提琴,而他雖然在鄰里小學,但卻獲得認可和鼓勵,對待學習非常認真,讓人欣慰。」
這也帶來一個挑戰,即家長須要對各所中學做更多研究、花時間去開放日或直接找校長詢問。不是每個家長在這方面都擁有相等的能力和精力,所以我想學校須要擔負起責任,在學生選擇中學時給予他們更多建議。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陳英泰博士

與目前制度相比 選校排序未來更重要
改革後的中學分配製度更注重學生的選校排序,與目前制度相比,未來不切實際填寫中學志願的學生,可能會錯過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
小學離校考試(PSLE)採取積分等級(AL)制度後,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幅度收窄,預料將出現更多同分的考生爭奪同一所學校學額的情況。
教育部為此在2016年時宣布推出新的「定奪標準」(tie-breaker),除了將學生積分等級總分作為錄取時的首要考量,學生出現同分時,將按其國籍身份、選校排序,以及電腦抽籤結果排出錄取先後次序,三者重要性依次遞減。
以兩名總成績同為八分的學生為例,考生若是新加坡公民,則優先考慮錄取,其次是永久居民,最後才考慮國際學生。
如果學生身份相同,選校排序將起決定性作用。
例如,公民學生A把甲中學列為第一志願,公民學生B把甲中學列為第二志願,學生A會優先分配到學額。
目前須以電腦抽籤分配學額
目前的制度,學生的選校排序雖是分配中學時的一項考量,但碰到總積分(T-score)相同的學生爭奪同一學額時,選校排序並不會為任何學生帶來優勢,即學生都須以電腦抽籤分配學額。
教育部25日表示,設定這項定奪標準,是要促使學生和家長擇校時作更為全面及深入的考量,切實衡量學生的能力與興趣,以及學校的傳統、校風、特色、課程輔助活動和離家距離等,選擇更適合學生成長與發揮的中學。
據教育部早前解釋,以新的積分等級制對中學分配進行模擬測試後發現,經過學生身份、選校排序的定奪後,估計九成以上學生不會受電腦抽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