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2019年11月24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而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圖源:維基百科

1

地理位置

圖源:維基百科

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繫。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

2

地形地貌

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3

氣候特徵

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4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5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新加坡建有17個蓄水池為市民儲存淡水。其中,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位於新加坡的地理中心,占地約三千公頃。該保護區擁有麥里芝蓄水池、實里達蓄水池上段、貝雅士蓄水池上段和下段等水庫。其土地除了用來收集雨水,並發揮著重要的城市「綠肺」功能。

森林資源

新加坡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而都市化限縮了雨林面積,森林主要分布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以及3個保護區,西部地段和離岸島嶼。

6

行政區劃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它們分別為:中區社區(120萬人),東北社區(130萬人),西北社區(83萬人),東南社區(84萬人),西南社區(83萬人),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這5個社理會在2015年被重新分割為89個選區,當中包括13個單選區和16個集選區。

7

國家象徵

國名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新加坡「Singapura"是梵語「獅城」之諧音,早期的居民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外界也普遍以「星國」和「獅城」來描述新加坡。

國家首都

新加坡市區中心(金融區)位於新加坡島的南岸,由於面積僅有719平方公里,所以沒有省市縣鎮等行政單位之分,整個國家也即是一座城市,有「花園城市」的美譽,又是該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珊頓道是金融區里的主要道路,兩旁都是摩天大樓。而毗鄰的吉寶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從市區穿過,河岸兩側是移民最先遷入的地方,是商業最先繁榮的地帶,也是老新加坡的經濟動脈。在河口上矗立著一座乳白石的「魚尾獅」雕像,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徵和標誌。

國慶日

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宣布獨立。

國家信約

國民信約是新加坡本國公民對新加坡宣誓效忠的一個方式。新加坡人一般在公眾活動中一齊宣讀信約,尤其是在學校、新加坡武裝部隊以及國慶慶典的時候。

信約的內容是:「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

國家節日

國旗

新加坡國旗又稱星月旗,於1965年8月9日正式成為新加坡共和國的國旗。新加坡國旗由紅、白兩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以及五顆白色五角星。

國徽

新加坡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繫。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

《前進吧,新加坡》

8

人口&民族

人口

圖源:維基百科

截至2017年,新加坡常住總人口臨時數字為561.2萬,其中337.5萬人屬於新加坡公民和52.7萬個「永久居民」簡稱PR,居住在獅城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有約163萬人。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歐亞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2017年6月,總人口561萬,公民和永久居民396萬。2018年6月,總人口約564萬。

民族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占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9

經濟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貿易

外貿是新加坡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進出口的商品包括:加工石油產品、化學品、消費品、機器之零件及附件、數據處理機及零件、電信設備和藥品等。主要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泰國、中國、日本、美國、歐盟、印尼等。

服務業

新加坡的服務業扮演著重要的經濟角色,主要產業包括批發零售業(含貿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金融服務業、膳宿業(酒店與賓館)、其他共六大門類。批發與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業、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服務業的四大重頭行業。

新加坡商務服務業則包括不動產、法律、會計、諮詢、IT服務等行業。交通與通訊行業,包括水陸空交通及運輸,也包括傳統的郵政服務和新興的電信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則包括銀行、證券(股票、債券、期貨)、保險、資產管理等門類,可以說正是依託這四大服務業的發展,新加坡才確立了其亞洲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

工業

1961年,新加坡政府為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為70平方公里,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新加坡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2012年產值為1085.5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1%。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化學與化工、生物醫藥、精密機械、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產品。迄今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以及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農業

農業園區位於林厝港以及雙溪登加,擁有可耕地面積六百多公頃,產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蘭花、熱帶觀賞魚批發養殖、雞蛋奶牛生產、蔬菜種植,還有養魚場。

截至2014年12月,新加坡有50個蔬菜農場、三個雞蛋農場,以及126個陸地及沿海養魚場。蔬菜產量大約占總消耗的12%,雞蛋和魚類產量,各占本地消耗的26%和8%。

旅遊業

新加坡的旅遊業占GDP的比重超過3%,旅遊業是新加坡外匯主要來源之一。遊客主要來自東協國家、中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地。據新加坡旅遊局統計,新加坡在2014年接待的外國旅客總數五年來首次下降至1510萬人次,比前年少了3%。旅遊收益則同前年同期一樣,保持在235億新元。

貨幣

新加坡元(簡稱:新元或新幣)是法定貨幣,以S$標記。新加坡元可分為紙幣和硬幣。

品牌

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有限,很多本土品牌需要藉助外力,由國外企業代加工,以下是新加坡品牌大全:新加坡航空公司、虎航、虎牌啤酒、麥城黑啤、美珍香、康元餅乾、傲勝、虎標萬金油、高品樂、嘉德置地集團、鉛筆俱樂部、普柏琳、卡帝樂鱷魚、星展銀行、大華銀行、華僑銀行、麵包新語、土司工坊、楊協成、悅榕控股等。

10

國家文化

文學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

宗教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確認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根據2010年的人口調查,當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新加坡確實稱得上多宗教融匯的大熔爐,這裡有著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已被列為國家古蹟,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

11

交通

新加坡是世界重要的轉口港及聯繫亞、歐、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

新加坡各類交通業:

公交

新加坡總公路幹線長度約3356公里,全島已經構築起一個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絡,其中高速公路163公里,一級公路613公里。此外公共運輸同樣發達,以地鐵、巴士為主,以輕軌、的士為輔。

地鐵

新加坡的鐵路交通主要以地鐵為主。新加坡地鐵系統自1987年開通,當前設有121個地鐵車站,170.1公里的標準軌距線路。目前有5條地鐵線路:東西線(綠線)、南北線(紅線)、東北線(紫線)、環線(橘黃)、濱海市區線(藍線)。

1/2
下一頁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