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要地,近四年多來,中國成為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連續三年成為我國第一大投資國。兩國間建有眾多工業園區,有食品、生態、科技等合作項目。

浩瀚的大洋……
升騰的霧氣……
剛剛走下飛機懸梯,一陣熱浪撲面而來……
新加坡如此之熱,簡直是灼氣逼人……
新加坡是世界上面積最小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全國僅有699平方公里,人口卻有500多萬,騎著自行車一天可走遍全國,還不抵中國一個小縣的面積大。
儘管是個小國,旅遊、金融、海運等十分發達。儘管沒有資源,卻是石油、鑽石、電子等加工大國,尤其旅遊業發展很快,每天吸引世界各地數萬人前來觀光,其中最著名的旅遊景點為「魚尾獅身像」,它是新加坡的象徵,有「獅城」之美譽。

「魚尾獅身像」在新加坡多處建豎,最有看點的三處為魚尾獅公園、花芭山和聖淘沙島。
穿花園式街道,沿海濱大道,過舊國會大廈和高等法院,來到坐落在海邊的魚尾獅公園,一眼看到大小兩尊魚尾獅身雕塑,屹立在海邊新加坡河畔。大小兩尊是一對母子,母獅朝向大海,嘴裡噴射出一股青泉,像一條白色的綢帶落在水面。獅頭威嚴、雄健;魚尾滑潤、平和。看上去,既有勇猛的一面,又有柔和的情調,強悍和柔情的結合,正是新加坡的象徵。據介紹,此兩尊母子獅雕是著名的雕刻家林南先生和他的兩個孩子共同雕塑,完成於1972年5月。

站在魚尾獅旁,可見各式各種的建築,其中有李嘉誠的4指高樓群、榴槤屋、船形塔樓、荷花雕塑、金融樓群等等。

為什麼魚尾獅成為新加坡的象徵、國寶,倍受新加坡人的愛戴呢?而且將之做為新加坡旅遊局的標誌。原來,魚尾獅有一段歷史。據馬來史籍記載,11世紀初,這個海島原稱為淡馬錫,公元1150年,位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盤那乘船來到新加坡島,看見一頭魚尾獅蹲在水面,王子驚問何物?當地人回話為「魚尾獅」,於是王子將這座小島命名為「獅城」。「新加坡」即是梵語「獅城」的諧音,因為當地土著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常常用梵語命名地名。
汽車沿盤山路一直開到花芭山山顛,一尊白色的石雕魚尾獅身像深藏於松柏林中,綠樹的映襯更突出魚尾獅的雄勁。魚尾獅背靠大海,面朝市區,好似新加坡的守護神,保護著全市人民。花芭山是新加坡的至高點,站在山頂可俯視全城,又可眺望大海中大大小小的島嶼。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由新加坡島及周圍60多個小島組成。聖陶沙島是新加坡旅遊的最大賣點,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新加坡不去聖陶沙等於沒到新加坡。當趕到聖陶沙島時,又看到了聳立在山上的魚尾獅身像,而且比其他兩處更大、更高、更雄偉。只見獅頭前伸,獅身矗立,魚尾卷浪,顯得更加威武雄壯,儼然一幅武士,鎮守獅城。這尊魚尾獅高達37米,號稱「獅塔」。我們乘電梯從魚尾直上獅首,站在魚尾獅「獅塔」的頂端眺望聖陶沙島全景。獅身前是一條水龍,彎彎曲曲舞浪弄波;獅身後是一條雲龍,曲曲彎彎騰雲駕霧。水龍和雲龍兩側有許多景點,諸如夢幻島、地球儀、沉思像、白沙灘、水族館、蝴蝶園、珊瑚館等等。嚮導介紹:「到了夜幕降臨,更為漂亮,燈光四起,尤為搶眼的是魚尾獅的光照,變化無窮。魚尾獅身一會兒變綠,一會兒變藍,一會兒變黃,獅嘴噴吐著紅光,雙眼噴射綠光,鼻孔施放白色雲霧,千奇百怪。」

聖陶沙島原來叫絕後島,曾遭受英國和日本的侵占和轟炸,後改名聖陶沙島。島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1.6公里,山脈為東西走向。聖陶沙在馬來語中意為「寧靜安謐之地」,整個島長滿高大的棕櫚樹及各種熱帶樹木、花草,環境十分優美恬靜。之中,坐落著陽光園、探險園、自然奇觀園、歷史遺蹟園等五大主題樂園,把新加坡的文化藝術、風光習俗、現代科技、戰爭遺蹟、風土人情等統統融入到聖陶沙島,每年吸引400多萬遊客來觀光。
在新加坡,還去了牛車水即唐人街、克拉碼頭、空中轉車等地。其中唐人街是早期華人居住的地方,這裡的建築、店鋪、廟堂、旅館、飯莊等都保留了原始狀態。新加坡華人占80%以上,掌握著全國的政治、經濟、命脈,不僅不受歧視,反到受到尊崇,其中國家領導人基本都是華人掌權。
小小的新加坡,國際舞台小有名氣!
彈丸之地獅城,著名的旅遊之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