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分上下兩部,共227分鐘。豆瓣評分都有8.4分。
將近4小時的時間,從一個小女孩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新加坡建國的歷史,是我看過的最樸實的電影。

樸實可能首先在於選擇了命苦的寡婦招弟作為女主角。二十多歲的招弟生了三個女兒,丈夫死後,被大老婆連人帶女兒一起趕出了家門,她不識字,沒有工作,還大著肚子,只能回娘家。
娘家並不歡迎她。首先因為她八字與父親相衝,從小她只能管父親叫「四叔」。家裡還有一個嬌生慣養遊手好閒的弟弟,自然對增加的這幾張嘴極不歡迎。
但招弟已經快要臨盆,一邊保證自己將來會對這個家有貢獻,一邊就把孩子生了下來,還是龍鳳胎。 家裡人又說新生女孩臉上的痣會與大家相衝,要招弟把女兒送走。
如此,招弟才得以在娘家住下來。
娘家是有娘的家啊,但是娘也只是招弟的「四嬸」,跟著「四叔」來的。招弟是他們的長女,是家裡的「大姐」,但是,重男輕女,大姐要照顧弟弟妹妹這些觀念似乎天經地義,沒有人會覺得奇怪,所以招弟也只能忍受,更加辛苦地工作。
這些觀念貫穿始終,從來沒有要批判要反對的意思,包括「一家人不要太計較」、「朋友要互相幫助」等古老的信念支撐了全部的情節,這大約是我覺得電影「樸實」的第二個原因。
招弟的「工作」,是每天起早貪黑地種地、養豬,磨豆子做豆花到市場去賣。
當時的市場,有印度的督查,和本地的黑幫,輪番騷擾攤主們,令大家苦不堪言。
新加坡主要有三個種族:招弟一家這種講福建話的華人,招弟家的鄰居,講馬來語吃手抓飯的薩米一家,還有任督查的印度人,他家女兒後來嫁給了招弟的小弟弟。
至少從電影里看到的是,華人和馬來人的地位比較低,住的都是會漏雨會被洪水沖走的寮棚。
一個很有喜感的場景是,印度姑娘要嫁給華人窮小子,還未婚先孕,讓原本凶神惡煞的督查爸爸相當暴怒,去當說客的除了敢於出頭的招弟,還有同為攤主的薩米。他們雖然語言不通,但連比帶劃,居然把婚事說成了。
這也是「民族融合」象徵性場景。 在實現這場「民族融合」之前,還發生過當地黑幫為保護被他們收了「保護費」的攤主而痛打督查的衝突,只能說阿龍「這個黑幫不太黑」,他佩服能為了保護兄弟不惜自己挨打的招弟,改邪歸正後還一直關照她們一家,這種人情溫暖,也表現得非常樸實。
第三重的樸實,應該就是演員的表演和影調。中規中矩,略帶一些喜劇的誇張。你想看到的表情都有,都到位,一覽無遺,也無需更多的深意。正如全片都打了一種類似電視劇的大白光,完全放棄了對「電影質感」的追求。
能夠達到這種樸實,除了切入視角低、價值觀平民化、表演和影調風格求拙,我覺得還有兩個輔助力量。
一是故事情節平實,起承轉合都在意料之中,沒有狗血的誇張和反轉,所有的狗血,都由招弟那個招人恨的弟弟一個人擔當了——他真是滿嘴噴糞,壞事做絕,當然最後也改邪歸正了——正因為有這樣一位接管觀眾情緒的大反派,其他情節就可以只管平實走來就好。
二是略帶喜劇的表現手法對沖了全片的悲劇氣氛。
老父親病重,開著「霸王車」的弟弟跑得不見人影,還是招弟請了假,推著板車送「四叔」去醫院。路上,老父親良心發現,讓招弟叫他做「阿爸」。招弟說,不是叫了會相衝嗎?父親說,還有什麼沖不沖的?原來以為兒子會孝順,到頭來發現還是女兒孝順。招弟高高興興地叫「阿爸」,阿爸卻沒聲音了。招弟大哭,說:講了不能叫阿爸嘛~阿爸悠悠醒轉,說我只是累了啊~ 這是我覺得非常高級的段落。
最後,阿爸還是走了。 家園沒有了。一家人搬進了帶電梯的祖屋。 農田消失了。代之以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方言沒有了。官方語言是英語。 曾經,他們以為沒有明天,最後,發現遺失的是昨天。
幸好,他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
我來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輕輕地唱
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還記得
過去的夢想
那充滿希望燦爛的歲月
你我為了理想
歷盡了艱苦
我們曾經哭泣
也曾共同歡笑 但願你會記得
永遠地記著
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
你我為了理想
歷盡了艱苦
我們曾經哭泣
也曾共同歡笑
但願你會記得
永遠地記著
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 羅大佑的歌如此貼切,讓人以為是專門為此寫的。但這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的獻禮片,2016年上映,《閃亮的日子》發表於1989年。對了,影片中用了好幾首華人熟悉的歌來表現年代,也是該片樸實的看點之一。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給邱吉爾做飯」,原文標題為《電影|我們的故事——新加坡建國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