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加坡,你會看見街道旁
一排排整齊的低層樓房。
和高樓大廈的冰冷不同,
這些建築色彩繽紛,
在熱帶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吸引眼球。
這些花園小洋房式的建築,
就是今天小文要科普的店屋。


窈窕淑女,心嚮往之

店屋(Shophouse),也稱為下鋪上居,是華南地區及東南亞獨特的鄉土建築,多為兩至三層高,一樓是店鋪,二三樓為民居。
店屋常常是窄長的設計和裝潢,從街道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它的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只有四五米寬,然而店屋內部別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後巷。街上是車水馬龍,店內卻獨有一份靜謐。

按照規定,店屋的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間,這就是著名的「五腳基」。因此店屋的一樓後縮,用兩根柱子來支撐上層的樓房。各家店屋的五腳基相連,成為連續的走廊,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在炎熱多雨的熱帶,它不僅烙印著文化,還為行人遮陽擋雨,逐漸發展成為繁華的商業街道。
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
我在逛街時經受日曬雨淋了!
烽火佳人,百年興衰
店屋的起源多認為是華人的故鄉——中國,但也有說是荷蘭人統治馬六甲海峽時,其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民居風格影響了新加坡。但不管起源於何處,由於新加坡地處東西方交匯要衝,地少人多,這種可以共享土地空間的建築風格很快流行,一直到1950年代都是新加坡主流的建築形式。

小小的店屋記錄了航海時代的東西方文化碰撞,之後更是見證著南洋華人的奮鬥史。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封建皇朝崩潰,民國在動亂中風雨飄搖。閩粵沿海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下南洋,來到新加坡的華人往往會租住在店屋。白天在外辛勤工作,晚上坐在一起閒聊,店屋成為他們在異國他鄉抱團取暖的港灣。即使憑藉店屋在海外安身立命,華人依然遙望遠方思念著故鄉。

店屋的變遷,訴說著新加坡近代的故事。隨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店屋從簡陋的兩層樓房變成了精修的多層閣樓。二十世紀初的新加坡迎來了經濟大繁榮,店屋成為展示財富和品位的象徵,商人們在店屋正面堆疊上大量的浮雕和裝飾,色彩與光影相交映,華麗而誇張,不禁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歐洲建築,所以這一特別時期的店屋被稱為「中式巴洛克「。


大家來找茬,確實有相似之處呢~
到了中期,受西方現代主義裝飾風藝術的影響,以及省錢省工的現實需要,店屋的裝修漸漸趨於簡單和現代。而單調的鋼筋混凝土使得店屋失去了它獨有的風格和特色。二戰爆發後,店屋遭受了滅頂之災。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新加坡遭受了飛機的狂轟濫炸,大量木質結構的店屋遭到嚴重破壞。日本憲兵隊踹開一間間店屋的大門,抓走數萬華人槍決,以報復南洋華人對抗日活動的資助。

斑駁的牆垣,是時代碾過的遺留。二戰結束後,被馬來西亞踢出聯邦的新加坡既缺乏資源,又沒有軍事保護,時時處在被吞併的危機中。國父李光耀開始了一系列激進的改革,用強力的手段推動發展。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而店屋成為落後的象徵,被整棟整棟地拆除。
混血美人,春暖花開
八十年代,新加坡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這座現代都市,滿是冰冷的鋼筋水泥,失去了吸引遊客的魅力。曾經,新加坡人急著告別過去,此刻方才驚醒,想要保護所剩無幾的店屋。
牛車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被劃為歷史保護區。在政府的強力政策下,店屋得到全面翻新,一些店屋成為風味十足的賓館、鬧市中的豪宅,還有些成為富有特色的創意小店。


在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會根據自己的口味,裝飾出風格各異的店屋。華人掀起中國風,掛上牌匾和燈籠,刻上華夏的圖騰。伊斯蘭教徒繪出星月和植物,留下連續的木飾。馬來風味的木雕、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殖民風格的盾牌和勳章,盤旋在店屋正立面。百葉窗、推拉窗、滑窗、玻璃窗各領風騷。不同風格的元素甚至會混搭在一起,共同裝飾同一間店屋,帶來別樣的混血魅力。

店屋選美大賽,你投誰一票?
動盪的時代過去,店屋獲得了新生,
成為新加坡一大特色。
如今在坤成路、丹戎巴葛、安詳山等地區,
都保留著完整的店屋。

Everton Park店屋(近地鐵歐南園Outram Park)
來旅遊的你,走進店屋逛一逛,
感受歷史拂過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