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青年指揮家黃佳俊受邀在下周指揮美國克利夫蘭交響樂團三場樂季音樂會,替補因故不能執棒的法國指揮家羅特(Francois-Xavier Roth)。該團當地時間4月6日在官網更新上述消息。
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擁有104年歷史,是業內公認的「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2020年曾被《紐約時報》評價為「全美最優」(America's finest)。現年35歲的黃佳俊目前擔任德國紐倫堡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兼任日本愛樂樂團首席客卿指揮。青年才俊獲老牌勁旅垂青,黃佳俊認為自己十分幸運,突如其來的邀約是十足的驚喜。
首次與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合作的黃佳俊將指揮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作的音樂》(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在來臨的「耶穌受難日」周末(美國時間4月14日至16日)連演三晚。
黃佳俊指出,法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曾長期擔任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卿指揮,布列茲也是巴托克作品的著名學者和推動者,因此他要指揮的可說是該團的保留曲目,挑戰十足。
「對於這次合作我懷著一半學習、一半切磋的心態。」黃佳俊說:「我期待從合作中學到這個樂團的寶貴傳統,同時我也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表達。我接下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因為我對這部作品有十足的了解和熱愛。」
他形容頂尖樂團和指揮之間的切磋就像打桌球,你來我往互動的節奏非常快,要勢均力敵才會精彩,任何一方如果「接不住球」,合作的質量都會大打折扣。
「突擊測驗」反響不俗
近來,黃佳俊接到不少類似的「突擊測驗」。去年10月的一天傍晚,正在家中煮晚餐的黃佳俊突然接到德國德勒斯登愛樂樂團打來的電話,問他可否在第二天替補因確診冠病無法登台的指揮,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
「我當下答應後就衝到機場買機票,因為航班起飛前6小時停止線上售票。我手上連樂譜都沒有,它們都在紐倫堡。」黃佳俊說:「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是德勒斯登愛樂最拿手的曲目之一,是任何時候拿起來就能演的曲目,當時也是充滿挑戰。」
黃佳俊交出的亮眼答卷有目共睹。他因此促成了上月26日德勒斯登愛樂樂團來訪新加坡,在植物園與楊秀桃音樂學院學生的同台合作,該團也邀請黃佳俊今年6月回訪指揮。
類似的情況還有今年3月,黃佳俊首次與美國西雅圖交響樂團合作,指揮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大海》。該團過去十年的音樂總監是位法國人,黃佳俊的詮釋得到肯定,受邀今年10月重返西雅圖再度執棒。
作為一名亞洲指揮家,黃佳俊也致力於推介近現代亞洲作曲家的作品。在與西雅圖交響樂團的合作中,黃佳俊指揮了美國華人作曲家譚盾2021年新作《長號協奏曲》的美國首演。
今年3月初,黃佳俊在日本東京歌劇城(Opera City)的武滿徹紀念演奏廳指揮了已故日本現代作曲家武滿徹的作品「Arc I & II」。這是該作品繼布列茲在美國紐約指揮首演,和英國倫敦小交響樂團演出後,再度由國際知名指揮家演繹。這次演出因在作曲家的母國、以作曲家本人命名的紀念演奏廳而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