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汽車新聞》網站報道,無袋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英國億萬富翁詹姆斯·戴森,其公布了在新加坡打造電動汽車工廠的計劃,此舉令外界感到驚奇。

新加坡平均薪酬水平名列全球前茅,而距離福特關閉位於新加坡的工廠已經過去將近40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福特工廠的關閉也標誌著新加坡汽車製造業命運的終結。
市場諮詢公司JD Power地區總監Shantanu Majumdar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戴森電動汽車工廠落戶新加坡讓人感到意外,原因在於新加坡當地成本較高且沒有任何其他車企在此建廠。」
戴森周二(當地時間10月23日)表示,基於供應鏈、市場接入以及充足的專業人才(其將有效彌補成本高的問題)這些有利因素,他們做出了在新加坡建廠的決定。
有觀點指出,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使得戴森電動汽車工廠落戶新加坡?戴森公司為何不效仿特斯拉直接在更大規模的電動汽車市場(比如中國)建設工廠?
以下便是分析人士所分析出的戴森決定中的更多利與弊。
1、高成本VS慷慨激勵
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結果,同全球其他城市相比,新加坡勞動力的稅後平均工資處於全球最高水平。新加坡國內的工業用地不僅稀有且價格昂貴。另外,新加坡的綜合生活成本指數在全球範圍內也排在較前的位置。
對於像戴森公司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來說,新加坡當地不僅擁有大量具備專業技能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當地政府也提供了十分慷慨的激勵機制。其中就比如,企業可免稅五年且免稅年限還可延長,此外政府還會向企業提供最高相當於項目成本30%的補貼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率。
新加坡當局對戴森公司是否享受上述激勵政策表示不置可否。不過為了提升在製造領域的生產力(製造業占新加坡經濟產出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新加坡政府已經將工作重點聚焦於吸引高端製造企業,尤其是那些採用自動化生產模式的企業來到新加坡落戶。
2、小規模市場VS開啟中國市場大門
戴森或許已經決定在新加坡投產電動汽車,但其中或鮮有車輛將在新加坡或者是其他東南亞國家上路行駛。
目前新加坡國內私人擁有的電動汽車數量僅為個位數,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就批評新加坡當局缺乏對電動汽車的支持。
新加坡是全球擁有汽車成本最高的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就汽車的擁有和使用權向車主徵收稅率可變的稅費,而其對車主使用車輛的年限也作出限制。
根據諮詢公司 LMC Automotive公布的數據,2018年內東南亞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可能只有142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8年內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預計接近70萬輛,這一數字已經超過美國和歐洲同期電動汽車銷量總和的兩倍。
背靠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戴森公司或將在新加坡建立起電動汽車生產線,下線車輛可在幾小時內被送上開往中國、韓國和日本等電動汽車消費大國的貨船上。
戴森公司的產品,包括無葉風扇、空氣凈化器以及吹風機,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市場成為高端品牌。戴森公司表示亞洲市場貢獻了2017年業績增長中超過七成的份額。
3、成熟產品VS新前言產品
戴森公司在新加坡的發展史或在戴森電動汽車工廠落戶新加坡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戴森已經在新加坡招募了1100名員工,其每年在新加坡生產2100萬個數字電動引擎。戴森還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建設有製造樞紐。
一位在東南亞同跨國企業有往來的企業銀行家向記者表示:「戴森電動汽車工廠落戶新加坡著實讓人意外,不過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其在從鄰國獲得大量零部件以及在本地組裝製造高科技汽車方面占據著最有利的地位。」
戴森的另一個選擇是效仿特斯拉進軍中國市場。
戴森首輛電動汽車將在2021年做好上市準備,屆時特斯拉可能已經開始銷售在中國工廠生產的電動汽車。特斯拉已經同上海市政府簽訂協議,使用一塊86萬平方米的地塊建設首座海外超級工廠。
中國日益成為各家電動汽車製造企業的競技場,而政府方面也在加強補貼力度。
與此同時,新加坡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議已經得以擴展,擴展後的協議納入了多種汽車款式和零部件等內容,而新加坡政府還將這部分產品納入到減稅目錄中。
對於電動汽車是否有資格成為免稅品,新加坡經濟發展委員會未立即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