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三名青年研究人員入選2024年《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亞太區35歲以下創新者(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TR35) 名單,彰顯了他們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傑出創新成就。
三名國大研究員獲TR35創新者獎
在2024年9月9日於浦江創新論壇舉行的TR35峰會上,三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被列入2024年亞太區35歲以下創新者。
這一榮譽是他們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中的非凡貢獻,他們的創新成果為各自領域帶來了後代影響。
TR35排名每年評選出在技術發明、基礎研究、創業和社會公益等方面表現卓越的年輕科技人才,激勵他們繼續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這些傑出人物獲得了五項類別的表彰:開發新技術和初創企業的發明家;推動基礎研究的先驅者;發起技術企業的企業家;利用技術增加機會或倡導政策的人道主義者;以及發現現有技術的新應用的遠見卓識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科學家(從左到右)助理教授 Tan Yong Zi、助理教授 Zhu Di 和兼職助理教授 Ady Suwardi 入選《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024 年亞太地區 35 歲以下創新者名單。
來源:NUS官網
Tan Yong Zi教授:突破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助力藥物開發
突破蛋白質成像技術
新加坡國立大學理學院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Tan Yong Zi及其團隊通過創新的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成功構建了蛋白質的原子結構模型。
這一成果對理解生物體進化、疾病傳播以及靶向藥物的設計至關重要。教授因其在蛋白質結構分析領域的突破性發現,被列入2024年TR35亞太區創新者榜單。
改進分析方法,推動抗生素開發
陳教授率先採用傾斜數據收集策略,解決了優先取向問題,使其能夠準確分析14種不同細菌核糖體中間體的結構。
這些中間體為抗生素開發提供了潛在靶標。為進一步優化這一過程,陳教授團隊還開發了3DFSC軟體,該軟體現已成為全球結構生物學家使用的標準工具。
創新設備與校正技術
陳教授還共同開發了一種名為Back-it-up的開源低溫電子顯微鏡網格冷凍裝置,成本僅為傳統裝置的一小部分,極大提升了實驗效率。
同時,他與合作者證明了應用一種稱為 Ewald衍射球面曲率校正技術在實現高解析度成像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腺病毒衣殼樣本的圖像分析。

助理教授Tan Yong Zi(中)正在推進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以分析與人類疾病(如結核病、瘧疾和癌症)有關的高解析度蛋白質結構。
來源:NUS官網
Zhu Di教授:推動光子量子計算硬體的創新突破
量子計算的未來願景
量子信息處理基於量子物理定律,具備徹底改變現代社會的潛力,尤其是在網絡安全和藥物研發等領域。
然而,構建實用規模的量子系統仍是當下的技術挑戰。Zhu Di助理教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及量子技術中心工作,專注於開發可擴展的光子量子信息處理硬體。
技術突破與TR35榮譽
朱教授因在超導納米線探測器和鈮酸鋰光子學技術平台上的貢獻,榮獲2024年TR35亞太區發明家。
他的研究大幅提升了這兩個平台的功能和性能,對量子處理中的光子應用產生了廣泛影響,為實用級量子處理器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未來發展與團隊願景
朱教授計劃繼續帶領團隊研發新型集成光子器件,並與晶片製造平台合作,探索新的材料體系,推動量子光子集成電路的晶圓級製造。
他表達了對入選TR35榜單的榮幸,並感謝導師和團隊的支持,同時強調未來將繼續致力於解決量子技術的關鍵難題。

助理教授Zhu Di(中)正在開發用於量子信息處理的可擴展硬體,以期可能改變我們解決網絡安全和藥物研發等領域的複雜現實問題的方式。
來源:NUS官網
Ady Suwardi教授:革新熱電技術,引領可持續能源發展
熱電技術助力可持續能源
面對傳統能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尋找清潔和高效的替代能源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熱電技術作為一種從熱能中獲取可再生能源的創新方法,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兼職助理教授Ady Suwardi因其在熱電材料性能改進領域的傑出貢獻,躋身2024年TR35亞太區遠見卓識者榜單。
廢棄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
Suwardi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了將廢棄電子設備(如太陽能電池板)轉化為熱電材料的創新方法。
他們通過磷和鍺摻雜,成功將回收的未純化矽太陽能電池轉化為具有高熱電性能的材料。這一突破性研究不僅促進了可持續熱電設備的發展,也推動了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進步。
未來願景與合作機會
除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作外,Suwardi教授還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他表示,入選TR35榜單為他提供了展示熱電技術潛力的機會,並期待與同行分享見解和合作創新。
在未來,Suwardi教授將繼續推動熱電技術的發展,致力於為可持續能源貢獻更多影響力。

助理教授 Ady Suwardi(中)和他的團隊正在尋找回收電子產品以生產熱電材料的方法,為可持續和環保的可再生能源鋪平道路。
來源:NUS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