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尾獅雕像、樟宜機場控制塔和新加坡植物園普遍被視為本地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不過,不同年齡層的國人對歷史地標有不同的看法。政府在保留古蹟時,應考慮不同群體多元的意見,才能強化國人的國家認同。

樟宜機場控制塔是其中一個被國人視為最熟悉並且最重要的歷史地標。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簡稱IPS)去年7月至8月間,首次針對1500多名國人展開調查,了解不同年齡層的國人對本地53個歷史地標的看法,以及這些地標能否強化他們的國家認同。
受訪者分為老中青三個年齡層,分別為年滿49歲者、29至48歲者,以及18至28歲者。
結果顯示,國人對魚尾獅雕像、樟宜機場控制塔和新加坡植物園最為熟悉,也普遍把它們視為本地最重要的歷史地標。
研究團隊指出,政府的宣傳措施以及商業的推廣活動是國人對歷史地標留下印象並且產生共鳴的重要途經。
IPS社會研究室研究分析員黃冠琳舉魚尾獅為例解釋:「國人不一定常到魚尾獅公園,但魚尾獅是新加坡旅遊宣傳中重要的標誌,國人常看到它的圖像,因此對它的認識和重視度較高。」
但調查也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國人對歷史地標有不同的認知和情感聯繫,建立國家認同的方式也有別。
IPS社會研究室高級研究員彭麗珊說:「研究團隊原本希望找出一套統一的指標,了解歷史地標如何影響國家認同建立的過程。但出乎意料地,不同年齡層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這顯示我們不該把國人視為單一的群體,制定有關保留古蹟的政策時,也必須考慮國人的多元性。」
對年滿49歲的受訪者而言,薛爾思橋和紅燈碼頭這類象徵著國家發展的地標,在他們建立國家認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帶有英殖民色彩的建築,也顯著地影響了年長國人的國家認同感,如前高等法院和聖安德烈座堂。這可能是因為年長國人保留了更多有關英殖民時期的記憶。
29歲至48歲的受訪者更重視學生時期在學習之旅中參觀的地標,如新加坡科學館。對於這些地標的認識,也進而強化了他們的國家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18歲至28歲的年輕國人對歷史地標的看法並不影響他們的國家認同。這意味著,就算他們認為某些地點承載了他們的回憶、對這些地點感到熟悉、覺得它們美觀並且重要,也不代表他們的國家認同感一定較高。
彭麗珊指出:「歷史地標未必能強化年輕人的國家認同,他們或許是通過其它方式建立國家認同。」
但她也強調,這項研究有一定的局限,也有可能是年輕人更為重視的地標未被納入研究範圍內,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