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龍山寺是海內外龍山寺之祖庭,台灣有諸多分寺,新加坡也有一分寺。
位於新加坡中南部跑馬埔路的龍山寺,與印度人聚居地小印度相鄰。新加坡是移民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族群互相包容,多元文化和諧共生,龍山寺內是濃濃的香火,寺外則散發著濃烈的咖喱味、辣椒味。
新加坡龍山寺小而精緻,為閩南寺院建築風格。它始建於1917年,至今有百年歷史。



1913年冬,龍山寺監院轉武法師南渡新加坡,帶去一龕觀音香火。轉武法師精通中醫,尤其擅長治療眼疾,當地民眾慕名前往求醫者甚眾。轉武救死扶傷,治好無數患者,也獲得一些酬金。他勤儉粒積,竟達數千金。於是,他於1917年在新加坡東南部黎斯高斯律購買一地塊,蓋茅屋幾間,中置蓮花座,供奉自安海帶來的龍山寺觀音。他不忘故土,將茅屋命名為「龍山精舍」。
1923年,轉武法師因年事高,將精舍事務交由其門徒瑞等禪師管理。瑞等禪師以振興龍山精舍為職志,受到僑商陳文烈的讚賞。陳文烈建議他將龍山精舍改弦更張——易小而大,易茅而瓦,易舍為寺。於是,陳文烈捐資2000元以為倡,開始募款建造寺廟,前後共募集善款595條計19618元。1925年12月寺廟破土動工,1926年6月告竣落成,「龍山精舍」遂易名為「龍山寺」。龍山寺共有前後兩落,前落門柱金字對聯為「諸天瓔珞祥雲護,大地莊嚴花雨飛」,其大殿供奉觀音,兩側護廊有客廳、僧舍;後落為功德堂,兩旁各設有紀念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