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注意!新加坡的泰國香港韓國義大利瑞典超市哪裡找?最完整攻略看這裡

2021年01月18日   •   3萬次閱讀

冠病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與思維,包括零售與餐飲。業者除了搭上網購熱潮,也走向更多元經營,或小眾模式,獨家進口食品,在旅遊受限情況下,主動與人們生活提供聯繫,帶來不一樣的買菜樂趣。

過去數個月,本地超市和食品店數量和品牌增多。

只不過幾個月的光景,逛超市變得不一樣。去年阻斷措施期間,行動受限,人們到超市採購食品成了一些人少有的「戶外活動」,麵粉、快熟面等食品一度賣得火熱。

過去數個月,本地超市和食品店數量和品牌增多,例如日本超市明治屋(Meidi-Ya)一個多月前於美年徑(Millenia Walk)開設兩層樓旗艦店;「好迷你超市」(Hao Mart)接連於濱海廣場、西城(Westgate)等開設Eccellente by Hao mart等,顯示市場需求強勁增長。也有小眾精緻食品店,專售國家特色食品,在旅遊受限情況下,為消費者提供舌尖上的旅遊。

消費者有口福,食材食品選擇與日俱增,原本屬於酒店餐館大廚選用的食材,現在也可買回家烹調。超市和食品店搭上網購熱潮紛紛開設網店,電商平台帶來創業商機,讓人開設食品「店鋪」。新舊超市各出奇招,以不同形式做零售,五花八門,帶來不一樣的買菜樂趣。

超市數碼化趨勢

超市數碼化,紛紛開設網店,擁有35年歷史主要售賣泰國食品的鵬泰超市近期也開網店。(蔡家增攝)

在有「小泰國」之稱的黃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開業35年的鵬泰超市(Thai Supermarket),一個多月前開設網店。過去超市顧客群以旅居本地的外籍人士及遊客為主,希望通過網店讓更多本地人認識泰國食品風味。

負責人羅元森(56歲)說,超市數碼化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現代人生活忙碌,習慣同時做幾樣東西,比如邊吃飯邊上網購物。開設超市網店帶來便利,人們居家辦公少外出,也能輕易購買食品。」

鵬泰超市網店以吸引千禧一代為對象,主打零食、乾糧、調味料等,包括獨家代理進口只售於泰國超市便利店的肯德基家鄉雞(KFC)炸雞口味的Lay's薯片。

線上線下所售商品,也有區別。羅元森說,實體店強項是新鮮食材,如泰國料理常用草本香料羅勒、香茅等,還有各類醬料調味如泰式咖喱醬、魚露等。

網店所售食品則加強包裝,比如只限網購的「555零食組合」,由超市篩選10種受歡迎的泰國零食,比如蚝菇片、炸蝦條等,也附黃金坊指定泰國餐館優惠券,線上線下,互相帶動買氣。接下來該超市將推出烹飪餐食組合,配好食材和醬料,人們可買回家簡單烹調。

羅元森說:「我覺得超市角色正在改變,從被動變主動,不只是把物品擺在架子上而已。如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分享更多關於食材和食品的實用知識,主動與人們生活提供聯繫,才能繼續吸引消費者。」

他認為,作為一站式超市,餐飲和零售的結合,相輔相成。目前已有受歡迎的泰式炸香蕉、可麗餅等小吃店,鵬泰超市將在店裡劃分出更大的用餐區,拓展店中店概念。

電商平台創業開鋪子

鄉港旺鋪的各類港式食品。(受訪者提供)

電商平台蓬勃商機多,從商業組織到個體戶小商家,都紛紛在網上開「鋪子」。

曾柚心(35歲)以「鄉港旺鋪」(Home Kong Mart)為名,過去幾個月在蝦皮(Shopee)網上售賣香港食品雜貨,例如少爺啤品牌的啤酒、大排檔品牌的港式奶茶、卡樂比品牌的燒鵝口味薯片、出前一丁黑蒜豬骨拉麵等。

曾在香港念書的她認為,新加坡食客對香港美食感興趣,本地也不乏港式餐館或小吃,但食品市場選擇不多。她說:「我篩選的標準是,食品能反映香港飲食歷史和文化特色。比如在本地吃不到道地燒鵝,吃著燒鵝薯片,能感受港式風味;少爺啤是香港手作啤酒廠,在新加坡也開設酒吧餐館The Guild,為兩地食客所熟悉。」

初次創業,屬小本經營,曾柚心的營銷策略主打禮盒,集不同食品於一身,加入包裝概念,並結合社交媒體製造口碑傳播。

她說:「去年中秋節開業,我打造中秋禮盒概念,裡面有不同的中秋食品。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是開箱視頻,年輕消費者喜歡視覺驚喜,無論是送禮或買給自己,這樣的包裝和行銷比較符合他們的口味。」

網購雖選擇不勝枚舉,但好處是現代消費者可以自行查閱資料信息,根據個人需求喜好更有針對性地了解食品特色,從而提高信心嘗試新食品口味。

這是瑞典駐新貿易專員Emil Akander的觀察,他也是經貿組織Business Sweden東南亞區總監。為推廣瑞典食品,該組織於RedMart網購平台開設Try Swedish Shop網店。

Try Swedish Shop網店主打瑞典食品。(受訪者提供)

他說,目前新加坡人無法出國旅遊,但對不同國家的新食品好奇,願意嘗鮮。他推薦:「瑞典人注重健康飲食,食品選少糖、少脂和無化學添加等有機食品。例如北歐人愛吃的Crispbread麥脆餅,可當配菜小點吃,是健康穀類。」

在家吃星級餐館食品

韓籍廚師兼烹飪作家李昤熺進口餐館級的優質韓國食品食材。(曾坤順攝)

全球食品供應鏈在疫情期間承受巨大衝擊,新加坡向來從多個國家進口食品,保持多樣性。近期線上線下的超市和食品店,選擇更多更精緻,人們的飲食消費需求也有改變。

精緻食品供應商Classic Fine Foods,從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進口食材。近期開設網店Classic Deli,人們直接網購在家可享用和牛、鵝肝等平時上餐館才可品嘗的食材。

總經理戴慧琳觀察一些消費行為的轉變:「更多人在家下廚或招待親友,便會選購一些即食精緻食品如龍蝦肉醬(rillette)、乳酪等,或更大分量的肉類海鮮,如5公斤牛肉卷、2公斤牛小排等。此外,人們也更願意嘗試新食品如植物肉。網店購物雖然無法像在店裡直接詢問,但團隊有專人可線上聯繫提供食品知識。」

結合餐飲和食品零售二合一的Culina at Como Dempsey,也引進更多海內外酒店餐館所用的精緻食品食材。營運策略方面,既強調實體店的感官購物體驗,也拓展線上購物,加入Redmart、亞馬遜(Amazon)和職總平價(Fairprice)的網絡平台。

店面以歐洲的傳統市場為概念,一踏進門可聞到鮮花部和烘焙部的鮮花和糕點的芳香,走到鮮肉及海鮮部,有專人可提供食材選購和備菜信息。發言人說,近期更多人在家下廚,注重食品來源和品質,擺設分類時,標示食品來源地和特色,一目了然。

近期新上架一批韓國優質食品,是由韓籍廚師兼烹飪作家李昤熺(39歲)的美食諮詢公司Brandfit,與韓國大使館及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合作進口的。

曾任職於法國米其林三星餐館Le Meurice的她,與韓國農場直接聯繫,引進連韓國超市都不常見,但為韓國星級廚師如Mingles的姜珉求(Kang Mingoo)選用入菜的食品,例如Queens Bucket品牌的芝麻油和紫蘇葉油。接下來配合農曆新年,將進口濟州島紅橘子。

韓國食品食材不限韓式料理,也可成為精緻西餐或家中餐桌日常美味。本地星級餐館如Odette、Meta、Zen、Nouri等餐館,都選用該批不同韓國食品食材入菜,例如松茸、雪蟹醬青、松子等等。

李昤熺和丈夫Les Amis主廚里彬諾(Sebastien Lepinoy),育有三歲女兒。想在家品嘗餐館級美食,她建議可從韓國水果著手,比如Shine Muscat葡萄、Jukhyang草莓等,大人小孩都愛。「我也經常以韓國柚子醬取代沙拉醬,也可以用來當海鮮蘸醬,柚子含豐富維生素C,是天然的調味。」

個人化獨立美食精品店

Clessidra獨家進口優質單種特級初榨橄欖油。(黃億敏攝影)

本地也有以不同國家地區食品為特色的美食精品店,雖然小眾,但可以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和體驗。

專門售賣義大利美食精品的Clessidra,創立於2012年,過去在高島屋百貨出售。去年2月於金融區的OUE Downtown Gallery開設獨立專賣店以及網店,雖碰到疫情來襲,但不阻轉型拓展。

負責人夫妻檔Francesco Pasquetti和Emanuela Cattaneo認為,美食精品店帶來的購物體驗不一樣,不只是添購日常食品,「走進店裡,仿佛是走入義大利小鎮巷子裡。我們能和你分享食品背後的品牌故事、製作過程,及做菜食譜。這和在義大利食品店的購物體驗相似,雖然有大型超市,但也不乏由第二代、第三代掌舵的社區食品店,你走進店裡他們就知道你想買什麼,讓人感覺親切。」

在新加坡,他們也注重與顧客的互動,推出Tasting Journey系列的試吃活動和烹飪班等,讓顧客了解義大利不同地區新品。例如曾舉辦過特級初榨橄欖油大師班,由獲認證的橄欖油大師供應商傳授鑑賞橄欖油的知識。

2011年,兩人在中國旅居多年後轉而移居新加坡,發現新加坡人雖愛吃義大利菜,但口味正宗的義大利食品,選擇有限。因此,他們開始和義大利不同農場和小眾供應商接洽,進口他們自己從小就愛吃的食品,而且都是本地超市所沒有出售的。

該店定位「精而專」,獨家進口食品包括:獲指定特區(grand cru)標籤認可、小眾農場少量製作的單品特級初榨橄欖油;百分百義大利全麥製成的義大利面;家族經營擁有200年歷史的義大利陳醋小型廠商;以不同當季義大利番茄品種製成的番茄醬等等。其他受歡迎的食品包括:鳳尾魚醬(colatura d'alici)、義大利傳統甜品baba等。

Clessidra專售義大利精緻食品。(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