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加坡教育拿下五個世界冠軍,2016年底,新加坡學生再次在PISA測試中數學、閱讀、科學三項中均榮登冠軍寶座。

PISA是什麼?
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大型學生學習質量比較研究項目。
PISA的測試對象為各國正在學校就讀的15歲少年,以卷面方式從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素養等三個方面進行測試,以了解各國初中學生,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在新加坡面積有限的國土上,似乎擁有最精英的孩子和最強的教育體系。
「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
在新加坡的教育理念中,有一條是「因材施教」,主要表現就是新加坡盛行了半個世紀的嚴格分流制度。
這個制度讓孩子們的人生從小六會考開始,就基本上決定了未來二十年的走向,因此小六會考又被稱為新加坡的「高考」。
最強的孩子進入精英中學,相當於半隻腳踏入了國大及南大這類新加坡名校的大門,而最差的孩子被安排到技校,以順利畢業、找到體力勞動工作為目標。

或許對於新加坡本身來說,這種分流教育制度是很好的。
一位新加坡的教育學者表示,由於新加坡天然資源匱乏,因此唯有將最優質的資源傾斜至全國最優秀的人身上,才能保證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在這樣的分流制度下接受教育,激烈的教育競爭就不可避免,新加坡父母們甚至和中國的家長一樣,紛紛為自己的孩子報補習班。
新加坡甚至還專門為這些充滿競爭意識的家長衍伸出了一種叫做「kia su」的怕輸文化。
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新加坡父母的這種「kia su」,還影響到了很多孩子也在新加坡就讀的外國父母!
很多研究都表明,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2016年,一個新加坡男孩從17樓的家中墜樓自殺。
2015年,27名十幾歲的新加坡小學生結伴在某個小島上自殺。
在新加坡,每年都有約三千名孩子撥通自殺防治專線SOS。

王乙康:孩子們最需要學習的是價值觀
年底考試即將到來,不僅學生感到緊張,家長們也倍感壓力。
在新系列《空中訪民情》的第一期節目中,教育部長王乙康指出孩子的壓力很多時候來自攀比心態和社會風氣。其實他們最需要學習的是價值觀。
王乙康強調,孩子需要擁有自己的時間,以及無憂無慮的空間去尋找自我,這樣才能真正在成長過程中實現身心全面發展。
王乙康也說,學校和職場,不能單靠考試分數來決定錄取標準。
「考試測驗不出你的人格,測驗不出學術上的其他因素,所以我們在招生也好,聘請工人也好,看誰能夠升職也好,應該以比較全面的方法去看這個人,包括說他的家境是怎樣的,他是怎樣辛苦,怎樣失敗,而成為今天的他。」
他認為,考試不是關乎生死的問題,培養孩子們的價值觀才是最為重要的。
「價值觀真的是從父母那邊,從老師那邊學過來的,教不出的。要看你成為一個典範,然後學習過來,那最重要。但是學術上最重要學什麼,我是覺得還是學語文,英語加上母語,還有一點點的數學,就足夠了。」
無憂無慮的童年最快樂,王乙康建議家長給孩子發白日夢和空閒寂寞的時間,讓他們有充分尋找自我的機會。

陪讀媽媽不容易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是三個孩子的媽媽,由於公務繁忙,所以她很少有時間陪伴三個子女,在節目中她表示心裡很愧疚。
「我覺得真的很多媽媽們都是完美主義者,我們也是希望說自己能夠把生命中的每個角色都扮演得最好,可是我覺得這是很難做到的。」
在三個孩子中,二女兒去年剛參加完小六會考,沈穎說:
「二女兒平時對功課不感興趣,只喜歡畫畫。由於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督促她做功課,她就把女兒寄宿在媽媽的家。但是女兒不開心,過後就搬回家,到了小六會考前大約三、四個月,才突然開竅,開始用功讀書。」
現代女性太難,不但要應對工作,還要照顧家庭,這一點在陪讀媽媽們的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
為了保證孩子能夠順利在新加坡讀書畢業,很多媽媽們不惜放棄國內的一切陪伴孩子們來新加坡,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然而,媽媽們在照顧孩子們的同時,還要負擔自己和孩子在新加坡一切的開銷,白天工作,晚上監督孩子課業,個中艱辛,恐怕只有媽媽們自己才能夠真正的切實體會到。
要文憑還是技術
共和理工學院高級講師林錦成指出,每個孩子的天分不一樣,有時候與其要求孩子考取一紙文憑,不如傳授孩子一技之長或許更為合適。
王乙康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強項,關鍵是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孩子才能發揮所長,他說:
「玉可以雕來做裝飾品,瓦也能夠蓋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