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商學院MBA項目的申請人數呈下滑趨勢,而亞洲的商學院卻勢頭正勁。
為何越來越多的申請人把目光放在了這裡?

長期以來,哈佛、史丹福等頂級美國商學院一直主導著商科教育的市場,但現在,有一股力量正在太平洋彼岸崛起。
正如GMAC申請趨勢調研報告(GMAC Applicant Trends Survey)顯示,儘管2018年美國商學院的申請人數總體下降6.6%,但過去幾年亞洲商學院MBA的申請人數卻一直在大幅度上升,僅2017年至2018年間就增長了8.8%。
如果只看申請亞洲學校的國際學生增長,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學生,這一數字更為顯著——15.4%,而與此同時,申請美國院校的國際學生下降了10%。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轉變?對學生來說,亞洲的獨特吸引力在哪?
國際貿易中心
在美國政治經濟環境變得越來越動盪之際,亞洲的經濟實力卻在不斷發展壯大,由此使其成為了更具吸引力的工作和學習之地。
從2017到2019年間,僅中國的經濟增長就占全球的35.2%,遠遠超過美國17.9%和歐洲9.5%的總和。
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同樣活躍。根據預測,到2030年亞太地區GDP全球占比將從2015年的31%上升至36%。
因此,亞洲MBA學生的就業薪酬更為可觀。許多企業也開始尋找機會在亞洲設立總部,以此方式來搶占市場。

根據全球領先的房地產服務商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的數據,包括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社交網站推特(Twitter)和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等約4,200家公司均選擇將區域總部設立於新加坡,而香港只有1,398家,上海為470家。
新加坡地處亞洲的十字路口,連接著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區域強國及經濟中心。對於著眼國際化業務的企業來說,它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此外,英語作為新加坡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使其更具優勢。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後的三個月內,就業率達到94%。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019年全球MBA排行數據顯示,新加坡國立大學MBA畢業生的薪資漲幅為131%,高於沃頓商學院(114%)、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107%)和倫敦商學院(102%)等歐美頂級商學院。
隨著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在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落地開花,該區域對於國際學生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新加坡國立大學MBA項目中,高達88%為國際學生。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武耀恆(Jochen Wirtz)教授表示:「想要開拓一個新的市場,你需要深入了解該地區的市場環境,這也意味著MBA項目也會把重點聚焦於本地區。」

Jochen WIRTZ
武耀恆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研究生教育)
市場營銷系教授
英國·倫敦商學院服務營銷學博士
研究領域:低成本高效率的卓越服務、服務革命、推薦獎勵計劃、消費者機會主義行為等
技術創新
科技行業迅速成為MBA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主要方向之一,畢竟亞洲的科技行業發展令人驚嘆。
武耀恆教授說:「在矽谷之外,還有哪裡比亞洲更令人興奮、更充滿活力?」
僅亞洲的網際網路用戶就占全球的55%,預計到2021年,有10億網際網路用戶將來自亞洲。高速增長的GDP和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都為亞洲科技行業的快速成長創造了條件。
東南亞已經培育出了8家獨角獸初創企業,其中有兩家的總部位於新加坡——Grab(出行及外賣平台)和Garena(數字娛樂平台)。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MBA項目新的專業方向也開始著眼商業創新,將數據分析和數字商業的前沿內容引入課堂。
MBA學生們能夠親身體驗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例如,會計課程不僅傳授基本技能,也關注職能數字化和自動化等行業前沿。
武耀恆教授說:「商科教育也在面臨顛覆,面對面授課的教程必須帶來真正的價值。」
國際知名度
20年前,英國《金融時報》全球MBA排行榜的前50名里還沒有亞洲商學院的身影;如今,已有15所亞洲商學院進入了前100名,4所商學院躍居前20名——包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和香港科技大學(HKUST)兩所中國高校,以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新加坡校區,和排名第17的新加坡國立大學。

無論是對新加坡本國或是海外學生來說,這都是一個好消息。根據2019年GMAC的學生意向調查,15%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學生表示更傾向於到海外求學。
這種偏好的兩個最主要原因為:一是海外教育體系享有良好聲譽;二是便於開啟全球化的職業生涯。
如今,亞洲商學院不僅與歐美商學院相比毫不遜色(甚至領先),還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蓬勃發展的國際化科技市場。
由此,亞洲商學院的申請人數逐年上升也就不足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