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絕對不是歧視黑人!
只是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感覺看黑人打羽毛球,居然每個回合,沒有超過 3 拍???
一回想,在國際賽場上,好像只有東南亞幾個國家有稍微黑的人參賽,基本上沒有黑人參加羽毛球?
在印象中,黑人就是為運動而生,完美的肌肉爆發力,性感流線的肌肉線條,就算汗如雨下,看到都是滿滿的荷爾蒙!

而不打羽毛球,好像桌球更沒見過?
突然感覺好無知!

先看看一個視頻,認識一下在新加坡黑人組團打羽毛球是件多麼無聊的事兒,關鍵看了半天,基本上都是:
發球—扣殺—撿球、發球—扣殺—撿球、發球—扣殺—撿球…
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很多對黑人打羽毛球的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為什麼很少看見黑人打羽毛球?
有網友神回覆:「一個字,貴」
「珍惜黑人還沒有進入羽毛球的日子吧!」
首先,黑人的體格很適合陸地上的大多數競技類運動,但是羽毛球中很難看到黑人的緣故,我覺得最大的因素在於黑人比例高的國家已經放棄了羽毛球這個競技運動,這裡典型指的就是美國。
對於羽毛球這項競技運動來說,還需要分析其特點,在一個不大的場地里又要體現速度和力量,又要體現足夠的靈活性。而我覺得黑人的體格優勢在於:如果給一個比較大的運動空間,而且主要是要調動身體的大肌群,那麼相比其他人種,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對於羽毛球這種嚴重依賴小肌群的精確運動(相類似的運動還有桌球),黑人沒什麼明顯優勢。

對於非洲大陸上的黑人來說,羽毛球與游泳都有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貴,制約了這們運動在當地的發展。但這個原因並不是最重要的,否則其他體育強國的黑人也會嶄露頭角,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黑人相對於其他人種的一些比較優勢.
黑人身體比重最大,或說肌肉密度最大
所以在帶有身體直接對抗,衝撞的運動領域,會更有優勢,如足球,籃球,橄欖球,拳擊等等。羽毛球因為隔網對抗,會讓他們這個先天的身體優勢無法發揮,而對游泳來說,這個密度/比重的問題甚至是先天的劣勢,技巧類的跳水太考驗身體靈活性的不討論,競速類的游泳運動都是以浮在水面上為必要前提的,比重一大,單浮起來就要比別人消耗更多的能量,更何況還要拼體力拚技術。

黑人汗腺最發達
等於跟你拚命的時候,他們身體「自帶空調」,羽毛球與游泳對體能的要求雖然也很高,但絕對沒有馬拉松類的長跑運動那樣把體能要求排在第一位。
羽毛球還是可以打打停停,中間還是可以休息,甚至就是室內運動,不用跟大太陽等高溫環境死磕,但長跑就不行,所以黑人更適合在這些運動上面發揮自己的特長。
黑人腳很大,且肌肉最發達
黑人運動員的腳,穿45號鞋都正常不過,加上肌肉發達,所以就彈跳力而言,黑人通常是白人的三至四倍,打籃球/排球這種「直上直下」的運動這個是極大的優勢。除了彈跳力,這個優勢又跟第2點一樣可以結合起來,適合「足跟衝擊類」的陸地運動。
據說現在馬拉松的優秀選手,仍然主要來源於肯亞或衣索比亞的某個高原位置的部落,他們平時訓練時並不理會那些有多高科技含量的跑鞋,仍然堅持每天赤腳跑步,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己腳部的肌肉被這些跑鞋「無痛截肢」。

他們相對於自己的父輩,出苗子的數量正在下滑,原因就是父輩在當年要去學校,每天上下學都要赤腳跑上十公里以上,而現在因為生活條件的改善,不用赤腳,有校車坐也不用跑那麼長距離了,人是舒服了,但是在運動上面的競技優勢也跟著下降了。
羽毛球運動並非「直上直下」,而是「半直上-落地回中」,因為被攻防轉換所必需的「回中」制約,所以直上的絕對高度不能太高,彈跳的優勢在羽毛球裡面並不能充分發揮,而羽毛球的步法的技巧性要求太高,腳大,腳部有力也沒多大優勢可言。
簡單的說,黑人他們適合的運動,大多都滿足「體型,貧窮,傳統」的特點之一或全部,如果長跑的話,還可以加上「高原」等背景原因,而且競技體育都不是什麼浪漫的事情,都是拼儘自己所具有的最後一點「比較優勢」的殘酷現狀。
如《異類》一書所說,冰球隊裡面的首席選手幾乎都是九月份後出生的,僅僅因為九月份開學的學校,用九月份劃分學生是否適合當年入學,九月份後出生的學生都要劃到下一年才能入學,從而他們的身體的發育時間就比同批入學的九月份之前的學生要多那麼幾個月。
在生長高峰期時,這麼小小的幾個月就能決定一個隊員的體型條件,從而決定選擇與淘汰,這些還是我們看得清的「比較優勢」,很多比如基因決定論,身體有適合肌肉收縮的某種酶,等等還有很多我們尚未看清的方面在制約著。
所以黃種人還是繼續在羽毛球這些短平快、靈活、平衡、攻守快速轉換、小肌群靈巧發力的競技體育上面發揮自己的優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