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成功考入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商業管理系時,土生土長的王偉豪(24歲)就聽學長「勸告」,儘量避免與某些國籍的學生合作,因為「他們不太做功課,作業都由你一人包辦。」
開始時,他言聽計從,與外籍學生只是點頭之交,既不排斥,也不主動接觸。
幾個月後,當他隨性地參加國際連接(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簡稱ICON)主辦的大型國際村文化節活動後,就改變了他對外籍學生的印象,朋友圈從單一的新加坡國籍擴大至聯合國般,還促成他擔任ICON主席一職,積極灌溉外籍和本地學生的友誼之苗。

舞動吧!隨著潘鴻章(前排中間戴眼鏡男生)舞起雙手扭扭腰,感受ICON國際文化村的青春節拍
迎新會促進交流
王偉豪說:「外籍學生也非常用功,和他們同組做專題作業,只要他們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就能克服語言障礙,彼此合作愉快。」
新大的8000多名學生中,一成多來自海外。所有外籍學生會自動成為ICON會員,本地學生則可報名參加。
ICON之下設有12個不同國籍的文化俱樂部,經常舉辦各類文化工作坊、美食介紹等交流活動,加深學生們跨文化認知,相互尊重。
ICON每年會主辦三大重點活動——迎新營、國際文化節及朋輩互援(Buddy Programme)。參與迎新會的本地與外籍學生各占一半,是海內外學生交流的第一站。
王偉豪說,迎新會最大用意是為國際與本地學生提供「說話」平台,「先從身邊的小事聊起,像新加坡有小販中心,你的國家有什麼街邊小吃等,大家談得越多,越能除去國籍身份和文化背景,找到彼此的共同點。」
朋輩互援,消除文化差異

ICON國際文化村上可以體驗不同國籍的文化,王偉豪就跳起了「改良」的菲律賓竹竿舞
大二的馬來西亞籍學生潘鴻章(22歲,法律系)不久前接過ICON主席之職,他鼓勵本地同學參與朋輩互援計劃,協助短期交流的國際學生認識新加坡社會,更舒服地融入新大生活。
五年前來新的中國雲南女生王可昕(24歲,商業管理系大二,ICON副主席)也說:「去年,中國連接這個文化社團的委員會只有一個新加坡人,今年增加到11人,大家逐漸意識到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同樣從ICON獲得情感支持的是韓國出身、在美國和泰國念中小學的金彩媛(22歲,商業管理系大三,前ICON副主席)。剛到新大時,儘管能說一口流利英語,但對本地人常用詞語如Art Friend(文具店名)、CC(民眾俱樂部)等一知半解,還好第二學期她加入ICON,結交更多本地和國際學生,生活上的不適應迎刃而解,自己還受邀到新加坡同學家中,慶祝農曆新年,第一次體驗拿紅包吃柑等習俗。
金彩媛說:「新大有系統地介紹不同文化,不僅促進跨國籍文化交流,也讓外籍學生更賓至如歸。」
去年,新大第二度獲國民融合理事會頒獎,肯定它為本地社會融合、促進異國文化交流的努力及堅持。

ICON國際文化村的泰國文化俱樂部攤位,讓國際學生一嘗道地的泰式零售
大學幫忙找「臨時父母」
除了ICON,新大也為100多名外籍學生「做媒」,安排他們到志願參與「殷勤好客家庭計劃」(Host Family Programme)的90個本地家庭當一年的「家人」。本地家庭除了協助外籍學生解決日常起居難題,逢年過節也會聚餐或邀請他們到家做客。
郭偉興(68歲,退休)和蔡瑞鑾(66歲)夫婦12年來,接待16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乾兒子」「乾女兒」,向他們介紹本地的公共運輸、消閒和體育設施、日常生活細節等,也協助他們以信用卡網購機票、提供租房諮詢等。
郭偉興夫婦是好客家庭,原因是當年他們的獨子到英國進行半年交流時,在沒有熟人的情況下,受到當地一個教會組織家庭的接待,兒子每周受邀共享晚餐,慶祝節日,慰藉思鄉之苦。
蔡瑞鑾說:「所以我們決定要效仿他們,接待外籍學生,協助學生適應。」
他們第一個「乾兒子」是來自西安的新大生,與自己的兒子同年,性格相仿。他們還記得這個年輕人畢業不久後,突染重病入院動手術。
「當時我們四處奔走,介紹認識的醫生給他,輪流到醫院探望,並安頓趕來看他的父母親。」還好現在雨過天晴,他們還經常往來。
郭偉興打趣說:「有的學生對新加坡的認識比我們還多,像今年接待的來自越南的大一生阮俊明,就是個新加坡通,他知道丹戎巴葛區有條韓國餐街、濱海藝術中心的陽台可以免費欣賞新加坡河夜景等,教會我不少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