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是在全球享有聲譽的,從幼兒到大學,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給了每個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同時也希望能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減免學費
從9月開始的新學年,新加坡理工大學的部分低收入家庭學生不必自掏腰包付學費,每年預計約220名新加坡公民學生將獲益。

新工大1月13日宣布這項「新工大學子前進計劃」(Forward SITizen),計劃將開放給2023學年的新生,條件是人均家庭月入不能超過690元、居住在四房式或更小型的組屋,本身與家人不擁有私人房產。
這些受惠學生目前已可領取政府6200元的高等教育社區助學金,新工大的計劃旨在幫助這些最有需要的學生支付剩餘的學費。
至今,六家機構將投入870萬元支持這項計劃,包括Quantedge基金會的300萬元種子基金。其他捐助來自道益企業(Dou Yee Enterprises)助學金、克華蘭·昌銳集團(Kewalram Chanrai Group)助學金、豐益(Wilmar)助學金、竹腳婦幼醫院助學金以及「李桂芳與吳為福勵學金」。
這項計劃讓有需要的學生能專注於學習,體驗大學學習生活,不必擔心大學教育的經濟負擔。
學費調高
其實新加坡的學費並不如英美國家那麼高,但是也並不算低,而且近些年來隨著通貨膨脹,學費也是不斷在調高。
本地六所大學將在來臨新學年上調新生學費,公民新生學費增加50元至900元不等,數額普遍高於去年。增幅最大的課程依舊是醫科和牙科課程,有國際新生要多付2000元。
根據各大學在官網更新的新生學費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醫科、牙科和音樂課程的學費是各校上調金額最高的。

其中,念醫科和牙科的公民新生每年將支付3萬零200元學費,比去年多900元,3%的增幅也高於上一年的1.4%。非公民新生的學費增幅也相同,永久居民的學費增加1300元,達4萬3600元,國際學生的學費增加2000元,達6萬6650元。
選擇音樂專業的新加坡籍新生每年須支付學費1萬4700元,比去年的1萬4200元多出500元。永久居民與國際學生的學費分別增加700元與1100元,即2萬1300元和3萬2550元。
整體來看,修讀國大商科、法律、電腦和人文社科等專業,新加坡管理大學所有專業,以及南洋理工大學除醫科和博雅英才工程(Renaissance Engineering)以外的專業,公民、永久居民的學費增幅各為50元,而國際新生的學費調漲100元。
南大醫科學費則增加300元至650元不等,公民學費為3萬5000元,國際生為7萬5550元。
至於新加坡理工大學,新學年非公民新生學費不變,但部分課程的公民新生學費上漲120元至480元不等。
學校的解釋是為了幫助校方應付不斷上漲的成本,調整後的公民學費依然遠低於非公民。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公民新生學費則比上一屆高200元,為1萬3500元。永久居民與國際學生的學費分別為1萬9050元與2萬9150元,較去年上調300元與450元。
至於新躍社科大學,會計專業的公民學費調漲200元至3萬3640元,非公民學費漲400元,其餘專業學費則維持不變。
政府持續大幅補貼大學教育 學生只須支付總成本四分之一。
教育部受詢時表示,大學學費由大學和教育部協商決定,考慮到管理不斷上漲的成本需要,同時儘量減少對學生的影響並確保高質量的教育。
不光是公民,非公民的學費也是在不斷提高。

在接下來的2年,非新加坡籍學生的學費將每年調高一次。本地永久居民的每月學費漲幅介於25元至60元,國際學生則為25元至150元。新加坡籍學生的學費維持不變。
兩次的學費調整分別於2022年和2023年的1月生效,涵蓋包括小學、中學,以及初級學院和高中在內的政府及政府輔助學校。
#就讀小學的新加坡永久居民及東協國家學生的每月學費將在明年1月上漲25元,2023年再增25元;非東協國家的國際學生漲幅為每次50元。
#就讀中學的永久居民和東協學生的每月學費,漲幅每次60元。
#就讀初院及高中的永久居民每月學費每次上調60元;東協學生則每次30元。
#學費漲幅最大的是非東協國家的國際學生,中學、初院和高中的學費將於明年和後年每次上漲150元。
另外,無論國籍,所有學生須向學校繳交的雜費一律相同,小學和中學分別是6元5角和10元,初院及高中的雜費是13元5角。
政府補貼
政府持續大幅補貼大學教育費用,以確保高等教育的負擔能力,使學生只須支付教育總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並在需要時提供進一步支持。
國大將從8月的新學年起增強經濟援助計劃,預計可惠及約3300名新加坡籍學生。另外家庭人均月入不超過690元的學生,每年另可獲得4000元的生活費津貼,並可在四年內享有1萬元的強化機會補助金。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將獲得更多經濟援助,人均家庭月入不超過1000元的新加坡籍學生無需自付學費。部分學生也可另外獲得生活費等補助,減輕寄宿以及參加海外交流計劃的開銷。
校方將從8月的新學年起增強經濟援助計劃,預計可惠及約3300名學生,對象包括將要入學和在籍的學生。
人均家庭月入不超過1000元的新加坡籍學生除了現有的政府助學金,下來也會獲得大學的補助,抵消剩餘得還的學費。

人均月入不超過690元的學生每年另可獲得4000元的生活費津貼,並可在四年內享有1萬元的強化機會補助金(Opportunity Enhancement Grant)。這筆補助金可幫學生承擔校園住宿與海外交流計劃的費用。
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學生每年可獲得多2300元至7000元的補助,依家庭月入而定,這是以每年8200元學費的一般學位課程來計算。學費更貴的醫科學生相應可獲得更多的補助。
國大設捐贈基金支持計劃每年將額外撥款1500萬元。
國大每年將撥出額外1500萬元,並建立捐贈基金來支持這項計劃。受惠學生仍然可以申請大學現有的其他援助。
教育是推動社會流動的關鍵。雖然低收入家庭學生已有各項經濟援助,但資助未必能幫他們承擔所有的大學教育開銷。一些學生可能因經濟困難,選擇不參與寄宿和海外學習計劃。大學增強經濟援助後,可為這些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額外資助,讓他們有機會享有更全面且豐富的學習體驗。
目前,約1萬6000名國大本科生曾獲得經濟援助,占總人數約55%。
除了政府提供的助學金,本地各所公立大學一向有不同的援助計劃,進一步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

以新加坡管理大學為例,它幾年前推出的SMU Access援助計劃,針對家庭人均月入不超過690元的新加坡籍學生,幫這些領取獎助學金的學生承擔剩餘學費。學生不必自付學費。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也提供教育機會基金,幫助學生支付學費和特定學年的寄宿費。
新加坡公民在本地讀書還是很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