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新加坡古裝搖滾音樂劇《聊齋》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開啟中國首演並將連演6場,這也是首部來到中國的新加坡華語音樂劇。《聲入人心》中風度翩翩的歌者、上海戲劇學院聲樂教師余笛來到現場觀劇,點贊它的顛覆性玩法讓人「驚奇又驚喜」。

該劇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學經典《聊齋志異》,從現代角度重新解構華語古典玄幻文本,以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狂放不羈的搖滾曲風,為觀眾講述天真爛漫的狐妖嬰寧、風流倜儻的書生桑曉、一往情深的水鬼封三娘和嫉惡如仇的道士成半仙錯綜複雜的命運糾葛。作為首屆「演藝大世界——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參演劇目之一,它將中國傳統文學經典與現代搖滾樂結合,展現出當代華語原創音樂劇以中文語境述說華語經典的獨特力量。

「《聊齋》是我們從小到大很喜歡的故事,能夠在音樂劇的舞台上,看到它呈現出來,作為教過音樂劇、教過音樂戲劇的人來說是很開心的事情。看到很多我們中國的東方哲學、故事,體現在故事情節中,和現代的舞台形式結合,我也覺得非常有趣。」余笛在演出現場說。

著名華語音樂人李宗盛,也曾在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發布會上,特別提到音樂劇《聊齋》,認為全世界的華人都有自己對於中華文化的見解,新加坡的二代華人將傳統文化以音樂劇形式在世界範圍內發揚光大,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原創華語音樂劇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華人演員們此次帶著中國的經典故事來到中國,試圖以交融共通的母語語系和家喻戶曉的經典文本與中國觀眾建立情感連結。主演董姿彥曾在參加《中國新歌聲》時,奪得周杰倫隊冠軍。她發現,中國觀眾很願意接受新的嘗試,「當時是用爵士改編經典歌曲,這次的劇目是改編經典著作。我們在新加坡成長,多元文化背景有獨特的視角,希望觀眾這次也會喜歡。」

該劇導演、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解讀,「《聊齋志異》和搖滾,看似是極為東方的經典名著和極為西式的流行風格,但可以碰撞出火花。因為這兩者都在挑戰邊界,有很多不規矩的風格和人物。我覺得《聊齋志異》的原著在當時就很『搖滾』,無論做人、做妖怪、做道士,都在越界、破格。典型的聊齋人物,都有搖滾式的冒險、好奇和越界精神。」

音樂劇《聊齋》首演於2010年,一經推出就收穫觀眾熱烈反響,並一度掀起新加坡觀眾欣賞華語音樂劇的熱潮,九年間不斷打磨後日臻成熟。今年春天,音樂劇《聊齋》得以在上海國際音樂劇節,作為首部來華的新加坡音樂劇回到經典名著誕生的土壤,主創也頗為驚喜:「新加坡觀眾懂聊齋的人不一定愛搖滾,愛搖滾的人大多不知道聊齋。所以在第一次演出的時候,就有朋友建議應該把劇目帶到中國演出。因為中國觀眾最了解什麼是聊齋,而不止是畫皮、小倩。」

郭踐紅表示,音樂劇雖然是西方劇種,但中國傳統中也有自己音樂劇——戲曲。而在當代,面對國外的大製作,要用華語創作台詞、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唱出我們的精神和審美,需要很多嘗試和失敗的勇氣。「我們在新加坡做了十四五年音樂劇,每次作品和觀眾見面仍是挑戰,獲得觀眾和媒體的關注也很困難。」她認為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的舉辦意義不止在研發劇種、尋找優秀的演員,更在於培養觀眾,看到華語音樂劇有自身的特點和精彩之處,「這都需要漫長的過程。」
作者:吳鈺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轉載自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