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成新加坡首富!這些優秀企業家為何要換國籍

2019年09月12日   •   1萬次閱讀

四川人當上了新加坡首富!

8月29日,福布斯發布了2019年新加坡富豪50強排行榜,海底撈老闆張勇以138億美元(約合987億元)身家,擠下位居榜首10年的遠東機構黃志祥和黃志達兄弟,成為新加坡新晉首富。

而在2019年3月,張勇的身家還是68億美元,居世界富豪排名第224位,新加坡第三位。短短几個月,依託于海底撈骨架的保障,張勇身家增加了整整70億美元。

1

實際上在企業界,除了張勇,還有不少像他一樣更改國籍的優秀企業家。

俏江南創始人張蘭——聖基茨籍

蟬聯15年華人首富寶座李嘉誠——加拿大國籍

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新加坡籍

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美國籍

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施正榮——澳大利亞籍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夫人——萬那杜國

李嘉誠在1983年移民加拿大,並很快取得了加拿大國籍,之後李澤鉅、李澤楷也都拿到了加拿大國籍。

8月29日,福布斯(Forbes)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2019新加坡富豪榜單,49歲的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今年以138億美元(約合約10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凈值成為新加坡新晉首富。

榜單一發出,網友第一關注點是:張勇移民了?

現如今,張勇夫婦不但是新加坡公民,而且這1000億資產,即全副身家,也全部通過離岸家族信託持有。

通過「移民+離岸信託」,張勇夫婦約1,000億市值的海底撈股票全納入了英美普通法系(離岸信託)的保護之下,並最終流回不對海外收入徵稅的新加坡。

張勇夫婦移民跡象早現

海底撈第一次走出國門是在2012年,當時張勇將第一家海外分店開在了新加坡。7年來,海底撈陸續在新加坡開設了十幾家分店。新加坡成為海底撈海外分店數量最多的國家。海底撈在新加坡擴張的同時,張勇夫婦不但開始籌劃落戶新加坡,並計劃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根據2018年海底撈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說明書,公司負責人的國籍、住址顯示,張勇夫婦二人的國籍、住址均為新加坡。

其實不僅是張勇,移民似乎是中國企業家、富豪們心照不宣的選擇;移民、設離岸信託也早已是境外上市老闆的標配。 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富裕、中產人士不少人都選擇移民,究其原因,不外是:

稅收

很多國家或地區都施行低稅政策,以吸引外資,促進地區發展。比如張勇夫婦移民的新加坡,沒有外匯管制和資本增值稅,也沒有資本利得稅和遺產稅,公司利得稅目前較高只有17%,而且實行區域徵稅制度(海外收入不徵稅)。這樣不僅極利於個人財富的保值和傳承,最重要的是個人財富的安全。

上市

我們來看下海底撈的招股說明書,裡面明確寫著,

「由於張勇夫婦是新加坡國籍,外商併購境內公司不受併購規定所限……」,即《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原2006年商務部10號文,2009年修訂後為6號文)

何為併購規定?2006年起實施的併購規定明確,「中國老闆在境外成立離岸公司收購自己的境內企業(即裝境外的過程),應向商務部報批」。

但事實上,幾乎沒有企業能獲批通過。

以此,中國老闆移民變外籍老闆,也成了規避併購規定的「例行」方式之一。

留意一下,其實這樣的例子太多:

2007年10月,在港上市前夕,SOHO中國老闆潘石屹將他所有股份,全讓與了持香港籍的老婆張欣,自己一股沒剩。

2013年12月,在港上市前夕,龍光地產老闆紀海鵬將他所有股份,全讓與了持聖基茨籍的女兒,自己一股沒剩。

2016年11月,在港上市前夕,周黑鴨老闆周富裕將他所有股份,全讓與了持萬那杜籍的老婆,自己一股沒剩。

……

自己移民,或讓家人移民,變外籍後再收購境內公司。

不失為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最大化的資產保護

如何保護資產在合法框架下少交稅,如何把可能涉及的法律因素考慮周全,是很多富人移民的重要考量。很多熱門移民國家政治穩定、法制健全、對個人私有財產保護健全有力,先不說收益多少,最起碼資產還是較安全的。

教育資源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的移民人士,只是為了方便子女教育。中國家長是最重視子女教育的父母之一。很多家長義無反顧的移民國外,只是想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獲得更好的教育方式及教育資源。中國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已經是難以短期改變的國情,就算是北京、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校際差異也得不到有效改善。很多家長在「沒門路」的形勢下,選擇走出去找資源,也不失為一個最好的變通。

發現張勇夫婦的改藉後,最近也不斷在引起熱議。在知乎上也有關於知名人士加入外國國籍的討論,有這麼一個回答:「國籍之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的從屬國之間的差異,這附帶著很多個人在法律和外交上的待遇差別。選擇改換國籍,其實涉及到了非常複雜的變化。 到底該怎麼看,根據每個人改換國籍的目的不同,對他的意義不同,我們持有的看法也會不一樣,再說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國籍的改換不過是個人選擇的差別,用不著上升到社會問題上綱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