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都傾向於去外國留學,這一現象的背後可能是有些人認為的崇洋媚外,不過這一現象確實是反映出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今天小文通過34張圖向大家展示中西方教育的差距都體現在哪些地方。

左為中國式教育,右為西方式教育

父母想要的往往和孩子想要的大相逕庭,中西方的差異在於中國父母會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孩子,西方的父母則更多的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們總是在乎自己的缺點,卻忽視了我們本來擅長的東西。發揮自己的優點,我們會擁有更多的自信,也會變得越來越出色。

如果每個人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就是興趣,我們會比做其他事更有動力,完成的更好,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到最後我們也許會發現,這才是改變命運最好的辦法。

成功是每個人都追求的事情,不過成功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忽視了這個過程,成功也就無從談起。

如果我們把學習也當成是一個享受生活的過程,是不是會輕鬆許多呢?所以不要讓學習壓抑了本性,改變一種思路,我們就可以邊學習邊生活。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15年後的成功,而不是現在某一科目的成績。

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教科書捆住手腳,一個聰明的學生也從來不會受困於教材。

下課後我們應該記住的不是老師的囉里囉嗦和嚴肅的臉,也不是一大串看不懂的板書,而是課堂上沉澱下來的東西。

課本上的知識永遠也記不完,但是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方法去處理並應用它呢?

老師應該是船隻航行時的帆,學生才是真正的掌舵者。

學生應該是開發和充實自己,而不是被動的被灌輸知識。

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既是師生也是朋友,做到最起碼的尊重和對任何事物的思考。

對於孩子不喜歡也不想做的事情,完成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能和他人合作做一些有趣的作業,孩子們肯定會樂在其中。

應試教育的悲哀就在於我們只關心我們考了多少分,不在乎我們到底學到了什麼。

攀比是魔鬼,如果還有一個魔鬼一樣的家長天天拿著成績單催促,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找到答案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提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

自己做的飯總是比買來的飯吃著香,學習也是如此。

上音樂課不就是為了培養我們的藝術細胞嗎,什麼時候變成了向別人展示我們自己的工具?

體育課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擁有一個好的體魄,還有發掘我們的興趣和才能。

獻愛心不是作秀,擁有發自內心的善良才能成為合格的志願者。

如果通過做題就能培養文學修養,那也難怪好作家紛紛退出作協。

數學家也是藝術家,歐幾里得可不只是會做幾個複雜的數學題。

孩子們在做好一個愛國、愛社會的人之前,首先要學會做自己。

通過付出獲得的成長的價值遠遠高於通過索取得到的成績上的進步。

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眼裡的「小壞蛋」,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好學生。

拿到鋼琴十級證書的那天,我們可能開始憎惡音樂,這和高考是一個道理

我們硬是變成了完成一大堆作業還有通過家長的允許之後才能去玩的孩子。

可能比起放假,我們的孩子更願意上課。

如果只是追求身體上的健康,那我們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如果真的不想讓孩子蹭破一點皮,就讓校長把體育課和春遊取消吧。

校服可不簡單的只是一件衣服,它是我們在學校人人平等的地位的象徵。

如果一部電視劇成了中國生存手冊,學校將培養出叢林中的動物之王。

家長會本該是師生還有家長共同溝通的絕好機會,現在它就像一個批鬥大會,宣告著學生的每一項「罪行」。

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家長不缺抱怨對象,缺的是合作的力量。
編輯:科小文 |作者:小源|審核:李琦
本文系科文教育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