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旅行的腳步,踏上了新加坡。
去新加坡之前,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基本上就是:馬來西亞南部的角落,一個偉大的國家領袖李光耀,政府廉潔高效,城市整潔有序,福利體系完善,全球領先的教育,還有傳說中的嚴酷法律。

在新加坡的幾天旅行,除了去各大景點打卡拍照、博物館了解歷史、吃吃喝喝以外,新加坡給了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這感受不光是看到的乾淨整潔,感受到的悶熱清澈,還有一個國家的生存法則,這個扼守馬六甲海峽南口的小島國在夾縫中尋求空間的合理布局的生存原則,在城市的整體規劃中得以完整的映射。
入住的酒店臨著新加坡河,附近便是著名的克拉碼頭。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繁榮的起點,全長4.5公里,在下游將新加坡市區一分為二:北面稱之為小坡,是行政中心所在地;南面稱之為大坡,是商貿金融中心所在地。

傍晚來臨的時候,克拉碼頭附近熱鬧非凡,是集購物、飲食、娛樂於一體的娛樂天堂,各種酒吧林立,夜生活豐富,黃昏過後再去最佳。夜幕降臨,燈紅酒綠,坐在岸邊吹吹風聽聽歌,很愜意。
新加坡的標誌性景點之一便是魚尾獅公園,魚身獅頭,是1964年由時任Van Kleef水族館館長的Fraser Brunner設計,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魚尾獅塑像已經成為了新加坡的遊客打卡照第一選擇,與法國的艾菲爾鐵塔、中國的長城並肩而立了。

如果來的時間夠的話,濱海灣花園還是值得一看的,這個植物園造價超過50億新幣,占地101公頃,園內東西合璧,我去的當天是除夕,園藝師們充分考慮了中國元素,在園區內處處可見新年的元素。

16層樓高的垂直花園——「超級樹」,是全園的核心,在樹上俯瞰全園,遠眺巨輪川流不息的新加坡海峽,心曠神怡。超級樹同時還身兼收集雨水、利用太陽能,以及充當公園溫室通風管道的功能。

兩個巨大的玻璃生態區:「雲霧林」(占地0.8 公頃)和「花穹」(占地1.2 公頃)。巨大的恆溫冷室還原了熱帶山地的涼爽潮濕和地中海及半乾旱、亞熱帶地區涼爽乾燥的氣候。據稱這些地區都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棲息地,許多植物物種面臨著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和棲息地被破壞的威脅,養著超過25萬株的奇花異草。

除了濱海灣花園以外,聖淘沙,也是值得打卡的一個景點。聖淘沙島在新加坡本島以南500米處,面積3.47平方公里,是新加坡本島以外的第三大島。英殖民統治時期為軍事基地,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每一艘輪船都在它的炮口監視之下,1972年改名為SENTOSA,馬來語的意思是「和平安寧」。

聖淘沙島幾乎是一個完全人造的景點,海灘上的沙子是從別處運來,巨石也是純人工打造。島上有亞洲最大的環球影城、海底世界,還有幾個人造沙灘,沙子的質量乏善可陳。

聖淘沙上值得一去的景點是「亞洲大陸極南點」,經過一個吊橋,上到一處更小的礁石小島上,便到了亞洲大陸的最南端了,再往前,便是赤道了。
除了這幾個比較值得去的景點以外,帶孩子的話,動物園可以去看一看,金山酒店、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館、牛車水、小印度,這些景點,因人而異,都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
新加坡給我最大的感覺便是「乾淨」。無論走到哪裡,地面都是十分整潔的,即使是在人流量大的地鐵、市中心,甚至在印度人居住區的「小印度」,地面都很乾凈,沒有碎紙屑、菸頭、吐過痰的痕跡,環境優美、城市乾淨,被譽為「花園城市」。一塵不染的背後,離不開大大小小的「清潔運動」,其中50年前啟動的「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影響最大,它之所以如此的乾淨,也是因為它有著嚴格的法律制度規定的,如果人們在新加坡裡面出現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公共場合裡面吸菸等不文明行為的話,只要被發現,就會受到非常嚴重的處罰,也正是因為有這些懲罰力度的發生,才能夠保證,這個地方的乾淨程度。
第二深刻印象,便是「植物」。新加坡僅72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擁有340多個公園、18個自然保護區,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50%左右,樹木多達300萬株。除了植物園、公園、城市綠化以外,新加坡見縫插「綠」,努力建設「空中花園」,大力推廣垂直綠化,在大廈的垂直面積上種植綠色植物,推動空中花園建設、屋頂綠化等,形式多樣、布局創新,開拓出不占地面土地的綠化空間。無論是商場還是居民樓,大家都十分熱衷種樹和各種藤蔓植物,所以隨處可見樓頂種著樹,樓梯被藤蔓植物覆蓋,每一戶居民的陽台上都是鬱鬱蔥蔥。正因為植物多了,所以空氣品質也就極好,整個國家也就不顯得那麼炎熱,涼爽了許多。

這便是我對整個新加坡的第一觀感:乾淨、整潔、綠色、井然有序,有值得打卡的遊客景點,也有可以親子的娛樂景點、度假的休閒景點,相比這一切,更加吸引我的是新加坡的歷史,新加坡的前世今生。在極度成功的背面,是缺少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就是在這個侷促的空間裡,新加坡創造了一個國家的崛起。
這個國家,是如何誕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