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世上有夢想的人可真多......
10 月 23 日,根據路透社消息,英國創新科技公司 戴森選擇在新加坡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
什麼?那個造網紅卷髮棒、吹風機的英國企業要開始造車了?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消息,你一定會覺得這又是個什麼不靠譜公司想在造車浪潮里插一槓子,但是如果你能聽我講完,你可能會覺得「沒準還真有戲」。
為什麼是新加坡?
不論這事靠譜與否,我們先來探究一下,一個英國企業為什麼要在新加坡建廠。
對於這個疑問,戴森給出的回答是:高級技術工人、供應商 以及亞洲市場 。
新加坡並不是戴森拍腦子想出來的地方,其實它在新加坡早有駐紮,目前戴森在新加坡擁有 1100 名員工,每年可以生產 2100 萬台電機,所以在這裡有非常多現成的高級技術工人。另外為了獲得更多亞洲市場份額,戴森更傾向於考慮和亞洲地區的供應商合作。
這裡又有另一個疑問:為什麼戴森這麼重視亞洲市場?
戴森的創始人 James Dyson,一位 71 歲高齡的發明家,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國脫歐公投的主要支持者,他認為英國的未來在於與快速增長的亞洲市場建立緊密聯繫,而不是與歐洲建立緊密聯繫。
另外還有一組數據解釋了為什麼他十分關注亞洲市場:戴森去年的營業額增長了 40%,達到 35 億英鎊,盈利增長 27%,達到 8.01 億英鎊,其中 73%的增長份額來自亞洲。

這不是戴森第一次涉獵汽車行業
其實戴森早就有參與汽車行業的想法。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它曾推出過一款柴油車尾氣收集系統,來減少柴油車尾氣污染,但是由於當時整車廠們的環保意識不到位,也沒有硬性需求,所以這個產品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市場。
後來到了 2015 年 10 月,戴森公司花了 9000 萬英鎊收購了 Sakti3 公司,這個 Sakti3 公司研究的是號稱有更高能量密度的「固態電池」,而且有消息稱戴森計劃斥資 10 億美元建立一個電池工廠。
直到 2017 年 9 月這一計劃才得以石錘,James Dyson 以郵件的方式向全體員工宣布,戴森公司將要投資 £20 億英鎊 ($27 億美元) 正式開始研發電動汽車。
在這裡多解釋一下固態電池是什麼,它與鋰電池的區別是什麼。
固態電池是一種電池技術,與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鋰電池不同的是,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這種電池能量密度較高、體積較小,是一種柔性化材料,而且相比於傳統鋰電池更安全(鋰電池在大電流下可能出現鋰枝晶,從而刺破隔膜導致短路破壞;且電解液易發生燃燒現象)。

戴森目前的造車計劃
James Dyson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戴森現在還沒有打造原型車,底盤也沒有現成的,一切都是從草稿開始。
今年初,戴森在原英國赫拉文頓機場 (Hullavington Airfield) 投資了 2 億英鎊(約合 18 億元)搭建研發中心和超過 17 公里的測試跑道。另外,戴森計劃在今年末開始建設新加坡工廠,並希望在 2021 年下線首批汽車。這是一個時間非常緊的計劃表。
目前,戴森有一個 400 人左右的英國工程團隊,而且計劃再招聘 300 名新員工。
這款車會是什麼樣,目前沒有確切消息,是否搭載固態電池也未可知。不過有一點能確定,就是它絕對不會非常便宜。James Dyson 在接受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說:戴森的車可能會非常貴,取決於你捨得放棄多少自己的存款。(emmm… 從你家 3000 塊的吹風機我就能感受到你高貴的定價了)

戴森的產品一直以為都以它極簡高級的設計而為人所熟知,而且它在電機和固態電池上有一定的技術積累。所以它在設計、技術和品牌上有一定的優勢。
目前戴森要投入 2 億英鎊來造車,除此之外還要正常運營它其他的家電產品,它面臨的資金壓力將會十分巨大。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說,200 億人民幣只是造車的入門資金。
所以對於戴森造車這件事,我們目前還是給一個祝福的態度吧。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最後我們要聊一下 James Dyson 這個人。我們在開頭對 James Dyson 的描述,是說他是一位發明家。而且在戴森官網的首頁,他的頭銜也是如此。英國媒體甚至讚譽他為「英國設計之王」。
他曾經發明了真空吸塵器,發明了現在軍方依舊在使用的海上卡車;還有球形輪小推車等等。這麼說來,至少我覺得 James Dyson 還是挺有趣的,大家心裡可能也有個數了。
如今,這場新造車的競爭變得愈發好玩兒了。這世界上有夢想的人真多。

Bernice
坐在迅猛龍上寫稿的女記者
微博:Bernice222
?
作者問答
問:你看好戴森造車嗎?
每篇 GeekCar 原創文章的作者會向大家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GeekCar 也很想知道大家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歡迎大家踴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