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Day 6 人在旅途,註定坎坷

2019年11月28日   •   5472次閱讀

安居樂業,不容易

居者有其屋,多難

一個家,到底是物理空間,還是情感邊界

新加坡組屋制度,了解一下

Q

我:這是個豪宅吧?!

老孫:不知……

我:我查下……我去!那是個政府廉租售房

坐標: The Pinnacle@Duxton

特點: 新加坡最高的民用空中花園

小時候跟著大人一起看《人在旅途》

劇情基本模糊了,但主題曲到現在都會唱

每次進KTV點這首歌,能和你默默合唱的,肯定都是些老骨頭,識破了年齡的一代,不知還記不記得起那些新加坡產的電視連續劇

新加坡是個沒有什麼文化底蘊的地方

它只有不斷地規劃和發展

其實在這裡嘗試旅居狀態,說實話,心裡很容易空洞

文化的欠缺,彌補的是制度的優良

對於住房、教育、醫療、養老方面,它又不斷激發大家對其的渴求

尤其是【組屋】制度,從安居樂業開始

來自李光耀時期下達的社會目標:讓居者有其屋

華人對一畝三分地的【家】概念

實打實的繞不開

而新加坡發展的40年里,也用政策推動了【組屋】之家

類似於中國的廉租房

新加坡很早就實行了政府管控房地產的政策

政府出資修建、還包精裝修,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或者出租給收入偏低的公民

享有99年產權

同時,為了避免投機倒把的轉賣

還有嚴苛的購買篩選機制

如果要轉賣,必須要住滿5年

大家的【家】,整齊挺拔,編號有序

外觀看上去並不算雷同

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風格和色塊標識

當我們還沒來得及搜市場化商品房的位置時

在牛車水附近,偶然發現了一棟如豪宅一樣的建築

The Pinnacle@Duxton

查了下,我們笑了

這也是政府修的組屋

這個樓是片區里最高的住宅

親切地修了一個高空花園步道,目前是新加坡最高的民用空中花園

我們爬樓到頂,沒什麼遊客,大多是本地住戶

在這裡快走、聊天或者遛娃

50樓的視野,我想起了那些年看過的新加坡電視劇

無數的角色和劇情,湊成了一部新的電影畫面過腦

范文芳的《勇者無懼》,那個愛戴帽子的丫頭

潘玲玲的《情絲萬縷》,那個在蘇州打拚的獨立女性

鄭惠玉的《三面夏娃》,那個奔波在街頭的風塵女子

……

側影,藏進了那些如洞窟的幾何體中

你不知她們在哪裡,卻知道自己已站在了高處

電視劇的劇情,再也騙不了自己的投入

識得生活的真相中,點滴都是那些方格子間

身邊有很多關於【中年危機】的陣痛在發生

好像大家都在一些不可描述的狀態里,有點掙扎

30歲的人在想好好耍個朋友,走進婚姻

40歲的人在想人生難道就如此受限,是不是選錯了婚姻

我只能看著那些起伏不定的故事,喜憂參半的心情,跳脫出參與者的身份,去思考旅行、生活、愛人、建築、文化和生存

人在旅途,我們最習慣的,就是居無定所

常常上一趟旅程的行李還沒收完,下一趟的旅程又要出發

相比起安居,我們的家早就跳開了物理歸屬

那是一個人的事,自己給自己的安定

有個朋友經常給我說:

他會在晚上7點多傍晚的時間感到空虛

天色和燈光渾濁,家裡沒有多餘的期待,一個人總是有某種時刻的懼怕

很想幫助那些一直沼澤不堪的人們

但我也有懼怕,也並沒有資格成為救世主

只能用分享,不斷的隻言片語,路上的生活點滴,來告訴大家別處生活的真實樣子

看到了那些千百種人生

回想一下自己

你那點坎坷,算個屁

以上,願安好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