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獲得來自全球可持續發展旅遊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 GSTC) 的認證,成為首個「可持續旅遊目的地」國家。隨著這一認證的到來,可持續旅遊再次成為熱門的話題。
綠色出行、動物友好、發展當地文化與民生等問題,不再是「未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新加坡植物園
新加坡的經驗之談
作為第一個申請且獲得認證的國家,新加坡的經驗值得推廣。
新加坡旅遊局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兼執行署長潘政志先生介紹說:「新加坡一直都很重視可持續發展,並將其視為長期發展規劃的重點。」
2021年2月,新加坡政府公布了「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並制定了未來10年的綠色發展目標,綠色經濟是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而具體的做法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加坡出台了相關政策,並實施長久的戰略規劃,以期通過這些政策達到可持續管理的目的。目前,新加坡所處的戰略規劃階段是剛剛提到的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旨在推動公共領域、企業和個人在未來10年朝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其次,在社會經濟可持續性方面,新加坡致力於通過關注本地企業家、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舒心的辦公條件、大量的職業道路選擇、以及職業培訓機會來使當地人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新加坡旅遊局於2022年1月攜手全國職工總會等多家單位合作設立了旅遊職業中心(Tourism Careers Hub),不僅更好地幫助了業者增聘更多本地員工,還為新入行者配備職業導師推薦適合的培訓。
與此同時,新加坡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文化方面的可持續,無論是實物還是非實物的遺產,新加坡都很重視保護和傳承。截至目前,新加坡已通過立法和制定保存條例,保護了超過7200棟受保留建築、歷史區域和國家古蹟。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在2015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成為亞洲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熱帶植物園;而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也在2020年成為新加坡第一個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文化瑰寶。

新加坡小販中心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是一座綠色和城市景觀相融合的「大自然中的城市」,非常重視環境的可持續性,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綠化、連接各個綠地片區、並保護生物多樣性。
「此次可持續旅遊目的地的認證不僅認可了新加坡在可持續方面做出的努力,也讓我們看到了能夠進一步提升的地方。對新加坡來說,氣候變化一直是一項影響生存的挑戰,這些年來,我們在綠色科技和低碳替代產品方面進行投資,以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潘志政先生說。
據悉,全球可持續發展旅遊委員會(GSTC)的認證標準是全球公認的對可持續發展旅行的認證標準,其認證評估標準有四個方面,即可持續管理,以及社會經濟、文化與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情況,通過總共38項標準,來評估目的地在可持續性方面的表現。
在認證流程方面,可持續旅遊目的地的認證是由官方授權的「GSTC認證」服務機構來進行認證流程的。在此次認證中,亦是通過官方授權審核機構的現場踩點審核、人員採訪等流程後,成功授予了新加坡「可持續旅遊目的」的認證稱號。
對於這次認證成功,潘志政先生表示,可持續發展之旅是政府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雙向對話,未來,新加坡旅遊局將繼續與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堅持推進「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計劃和實施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此同時,還將通過啟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計劃(Tourism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為從業者提供資源,以開啟或擴大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計劃。
他說:「隨著氣候變化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主要話題,新加坡始終踐行努力為減輕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盡一份力。本著全球合作的精神,我們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努力,並致力於打造環境友好型旅遊目的地和商務活動舉辦地。在我們最新提出的會議、會展與獎勵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中便提出了具體目標,即在今年,新加坡會議、會展與獎勵旅遊行業將開始追蹤浪費和碳排放,減少浪費,並爭取於 2050 年在全國達到凈零目標的同時實現凈零排放。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優化旅遊環境,將新加坡打造成為亞太地區最具可持續性的會議、會展與獎勵旅遊業目的地。」

雙溪布洛濕地保留區
對於新加坡獲得全球首個認證國家,業內在祝賀的同時,也認為並不意外。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博士表示,新加坡長期以來重視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綠色經濟發展、綠色城市建設等方面有了很多創新舉措,其中就包括綠色旅遊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一個真正的潮流
在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旅遊」就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一個主流方向。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又於今年正式啟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刺激計劃》,呼籲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每年增加額外融資,以幫助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鑒於離目標尚有差距,歐美國家及中國都在不斷提出新的細化政策與方案。
如中國通過自主制定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大力發展新基建、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行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也提出了2023年要研究制定旅遊景區綠色發展指南,推進綠色旅遊發展先行區建設。
更為活躍的是歐洲各國。
2021年,法國頒布了全新的 「目的地發展計劃」(Le Plan Destination France)。該計劃為期十年,涵蓋了多條旅遊行業在後疫情時代轉型升級的具體措施,明確了包括2023年在法國舉辦的橄欖球世界盃賽和2024年巴黎奧運會在內的關鍵時間節點,以及「品質旅遊」「可持續旅行」和「自行車騎行旅遊」等未來十年法國旅遊業發展的關鍵詞。
在今年初舉辦的第32屆法國山地滑雪目的地旅展(le Salon Destination Montagnes-Grand Ski 2023)上,活動的一大特色是在現場展台突出展示了「可持續」和「面向所有人」為主題的系列法國旅業認證標識。

此外,法國旅遊發展署近年來的旅業活動策劃與組織也一直在「可持續」的維度上尋求加強,不斷致力於降低活動組織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具體措施包括:租賃和重複使用木質展台、減少化纖地氈的鋪設面積,展場搭建優先使用可回收材質,宣傳物料採用數字化形式,減少食品浪費和優化交通行程等。
法國旅遊發展署中國辦事處總經理Catherine ODEN(鄧佳琳)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可持續』是目前全球旅業發展的關鍵詞之一。『可持續的旅行』需要目的地與旅行者雙方的積極參與。在旅行者的維度,我們提倡努力降低旅遊行為給當地生態環境所帶來的負擔,尊重當地生態與傳統。而『可持續的旅行方式』往往會以深度融入目的地的獨特視角和新鮮體驗來回饋旅行者。例如,乘坐太陽能船或透明皮划艇在馬提尼克島(La Martinique)的水中紅樹林穿梭,一槳一槳划過美到極致的珊瑚礁海床; 徒步探訪亞馬孫雨林,浸沒在蓋亞那狂歡節(Le Carnaval de Guyane)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濕地漂浮式生態旅館裡度過難忘的蓋亞那之夜; 徒步穿越瑪法特冰斗(Le cirque de Mafate)和富爾奈斯(Le Piton de la Fournaise)火山熔岩隧道,在狂野不羈的留尼旺(La Réunion)看一場繾綣如畫的內日峰(le Piton des Neiges)日出…… 這些都可以成為您探索法國海外領土時的『可持續』玩兒法!」
據悉,近年來法國旅遊行業不斷致力於供給側「可持續」升級。每年一度的「綠鑰匙 」(le label Clef Verte)評選,專門表彰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等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成績的酒店餐飲機構。法國航空公司近年來也通過生態駕駛和使用綠色航空燃料等方法,不斷致力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作為其 「Horizon 2030 「計劃的一部分,法航承諾到2030年將每乘客/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0%。
不應是「被迫的選擇」
鑒於歐洲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德國埃伯斯瓦爾德可持續旅遊中心的負責人Wolfgang Strasdas 博士、教授表示,可持續方面的戰略規劃和烏克蘭戰爭帶來的種種短缺重疊,資源被迫被節約了。他認為,人們應該回到次數更少、時間更長的舊旅行模式。這是幾十年來有關可持續的討論中一直在呼籲的,現在有可能因為能源價格上漲而被迫實現。
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不得以而為之,可持續發展不僅與旅遊業發展不矛盾,而且是旅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黃璜博士指出,在這項國家戰略中,旅遊業要加強產品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現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他建議,首先要創新綠色旅遊度假模式。全面提高旅遊業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行動,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力推廣循環經濟,使用全生物降解、清潔能源裝備等生態環保技術。加快推進建設節水型旅遊目的地,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其次,應探索共享經濟模式。建立閒置房屋盤活利用機制,鼓勵發展度假民宿、康養民宿等新型租賃業態。在交通、康養、休閒、度假等領域開展共享經濟示範。
最後,創新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模式。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利用的新機制新模式。依據「設施建設最小化、旅遊活動最大化」的發展原則,充分發揮國家公園的休閒、遊憩等綜合功能,積極開展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生態體驗、戶外運動等「無痕式」生態旅遊活動。

圖:新加坡南部山脊
「新加坡在成為可持續旅遊目的地國家的過程中,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可供我國參考借鑑。但是,可持續旅遊發展是一個持續創新的過程,也沒有適用各國的標準答案,各國應探索符合自己國情的可持續旅遊發展模式,並制定可持續旅遊的長期發展戰略。」黃璜博士說。
而新加坡旅遊局潘政志先生也表示,正所謂殊途同歸,不同國家根據自身國情都會有不同的可持續發展策略。隨著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對話越來越頻繁,希望世界各地的活動組織者可以團結起來,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
在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可持續旅遊目的地」國家之際,眾多以旅遊業為支撐行業的國家又有了新的目標,在工業化和現代化不斷蠶食世界的時候,終有更多的國家會有別的選擇。
本文轉自品橙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