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目前擁有大量中國新移民,他們是中國優秀的專業人才,在商業、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領域為新加坡作出貢獻,分享了新加坡的繁榮,同時也改變了新加坡的社會面貌。他們中的許多人,經常會返回中國,探親、經商或工作,成為新中兩國之間一座交流的橋樑。這些人經過「新加坡化」的洗禮後,將他們在新加坡所學帶回中國,加速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了吸收全球各地的優秀人才,新加坡長期實行吸引外來人才政策,這為中國新移民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條件。

今天到底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有多少?眾說不一,根據亞洲太平洋移民網絡2012年的估計,人數約20萬。謝美華2010年在《華僑華人歷史悠久》學報論文中推測,新加坡中國新移民的總數可能達50到60萬人。劉宏教授2009年在《中山大學學報》第6期的一篇論文提及新加坡中國新移民的人數可能在35萬人左右。

中國新移民對於選擇新加坡作為落腳點,原因不一,但大多是因為這裡環境優美、社會安定、重視法治、生活素質高、華人占大多數,以及中西合璧的雙語社會,既可學習英文及西方制度,又可保留中國傳統文化。而新移民與老一代移民相比,明顯的差別是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具有較強的謀生技能,比較容易成為中產階級。一些新移民以前在中國就擁有一定的事業基礎。新移民在新加坡取得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
新加坡政府非常歡迎更多華人移民新加坡,一方面是為應對本土華人人口生殖率下降以及增加全國人口的規劃大計。新加坡在2013年的人口白皮書中曾提出要在2030年,人口由約500萬增添到690萬的目標。如按當時每名婦女的平均生殖率為1.2人,而維持現有人口卻需要2.1人計算,沒有外來人口遷入,新加坡人口不但不能增加,反而會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是外來人口不但能豐富資源、擴大內需市場,還能提升人口素質。

當然在新加坡的華人社會,中國新移民得面對和適應兩個群體。其一是早期的英校生家庭,他們由於教育背景和對中國認知上的偏差,長期來帶有英殖民政府遺留下來對中國大陸的偏見。他們之中很多既不了解中國,也不想多了解中國。他們對較低文化新移民及其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有不屑之感。其二是新移民的高度競爭力對本土弱勢群體的衝擊。缺乏福利的本土弱勢群體,得面對更強的外來競爭而造成跟新移民存有疏離感。

自然,任何新移民群體融入當地社會都得循序漸進。政府扮演的和諧角色也很關鍵,就比如之前因政府沒在新移民人數大增下做好建屋準備,造成供房高度緊張,大幅度推高了房產價格,而引起社會不滿。對於新加坡新移民而言,可以說他們是默默耕耘的一群人,他們提升了新加坡本土的整體人文素質。他們的到來,延續了新加坡華人早期移民的拼搏精神,而這種精神卻正在本土華人年輕人中消失。當然新加坡本土華人和新移民之間的差異,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