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國立實踐劇場編排的《聊齋》將於3月28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大劇場上演。
該劇用飽滿的搖滾電聲混合音效呈現出了奇異的中國古典幻想世界:道士、狐狸精、書生和閨秀……聊齋中的典型符號被重新賦予現代的精神價值,並捏合出一個關係交錯的愛情故事。
近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前往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記錄下這群海外華人藝術家初登上海舞台的精彩瞬間。

該劇的所有歌曲的詞曲創作均由新加坡頂級流行音樂搭檔黃韻仁和小寒一手包辦,在過去十幾年,兩位曾經多次為林憶蓮、張惠妹、蔡健雅寫下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

《聊齋》導演郭踐紅是新加坡國寶級戲劇家郭寶崑之女,亦是綿延五十餘年傳統的實踐劇場的掌舵者。此次來滬演出,為適應文化廣場的劇場規模,郭踐紅對演員舞台調度的編排、舞台美術置景進行了全新的升級。

郭踐紅導演在現場帶領全團對舞台置景的安裝和演員的走位進行緊張的調整,三個小時後他們即將在這裡進行公開的技術聯排。

實踐劇場並不是一個經費充足的龐大劇團,即便演員都要加入到調整舞台置景的工作中去。


現場為音樂劇進行伴奏的均是來自新加坡的頂尖流行音樂家。對於來到上海演出,他們都感到很興奮。

劇團的道具師將工坊搬到後台,臨演前依然在為演員們改進服飾的細節。

造型師在後台為「閻羅」穿上特製的利爪手套。

戴上手套的「閻羅」調皮地假扮起了日漫《死亡筆記》里的死神。

即將登台的「狐狸精」不放過一點空隙,依然在反覆練習唱段,進入角色的狀態。

因為劇團演員人數有限,每一位配角都要身兼數角,每到場景切換的時候,側台就變成了緊張的換裝「戰場」。

技術聯排一次成功,中間沒有任何中斷,在極短的時間內,實踐劇場達成了在上海的大劇場裡進行完整演出的挑戰,經歷了十多個小時排練的演員們在後台激動得相擁而泣。

因為好心卻被陷害誤入陰曹地府的「書生」。

失去愛人數十年卻無法從池塘脫身的痴情「水鬼」。


登台以後前呼後擁的恐怖「閻羅」其實是一個專門研究人類感情問題的「八卦專家」。

在奈何橋邊脾氣暴躁的賣湯「孟婆」。
聊齋講的是人妖鬼神的幻想故事,其實終究是借天馬行空的角色塑造來隱喻人的複雜處境,增強戲劇張力的同時更為現實議題的探討減少摩擦力。
林奕華做《聊齋》,郭踐紅做《聊齋》,這些帶有東西文化交融色彩的華語地區藝術家們之所以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射向這部作品,正因為「借鬼喻人」的敘事招數里所蘊含的自由空間同樣具有穿越時代的永恆性和跨文化表達的可能性。

當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演員們用搖滾的方式唱出現代人愛情里的悲歡離合的時候,郭踐紅成功地傳遞出了中國古典文本穿越時空,跨越種族的文化價值。
《聊齋》是「2019年度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原創音樂劇展演季」的重頭戲,歷經近十年的反覆上演和打磨,在引進之初便被業內人士盛讚為「有生之年」水準的華語音樂劇佳作,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部優秀的華語作品來自於海外劇團。

在新加坡,去賭場的附屬劇院觀賞歐美大ip商業音樂劇是最主流的音樂劇消費形式,為了在一個人口只有300萬人的市場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實踐劇場的作品不僅在文本上十分紮實,在舞台劇的工業化方面也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其舞美、燈光、音樂、造型的成熟度頗為值得國內的音樂劇同仁借鑑。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沒有超級ip的加持,沒有流量小生的加入,《聊齋》作為一部優秀的華語音樂劇,叫好卻並沒「叫座」。這大概也是華語音樂劇市場在當下的客觀發展階段和需要面對的現實。

《聊齋》一劇將在上海連演一周,觀眾不僅可以在主流渠道進行購票,還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音樂播放平台免費聽到該劇的原聲音樂。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董天曄 題圖來源:董天曄 圖片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