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的最新数据,中国共有1353万人参加高考,这一千多万的学生寒窗苦读十二年可以说就为了这么一次选拔性考试,最终也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够升入985、211名校,竞争异常激烈。
在新加坡,学校教育更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能力,学生压力较轻,也有充足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本文就从教育体系、升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度对比中新公立学校,细数新加坡教育优势。
中新公立学校对比
中国公立学校:
教育体系:以“应试教育”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选拔,以中高考成绩为结果导向,竞争非常激烈。基本都是男女混校。
教育年限:中国公立学校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共12年。
学期设置:一年分为两个学期,分别在九月份和二月份开学。每年放寒暑假及一些法定节假日。采用全日制课程,放学时间晚。
升学体制:一路经过小升初、中考、高考路径,以相应成绩报考学校,高考成绩“一考定终身”。
课程设置:课程时间较长,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上课,有大课间活动,周末学生可以自行上兴趣班。
新加坡公立学校:
教育体系:采用本地教学学制,基于英联邦教育体系,实行双语教学。注重学术成就和深度学术研究的同时融合了素质教育理念。有许多男校或女校。
教育年限:新加坡公立学校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共12年。
学期设置:一年分为两个学期,分别在1月份和八月下旬开学。每年放四次假,两次一周的短假和两次一月的长假。采用半日制课程,放学时间早。
升学体制:学生根据PSLE小六会考升入中学,SEC考试后升入高中,A-Level考试后继续升学,考试成绩具有国际认可度。中途可以通过DSA计划跳过PSLE考试,IP直通车计划跳过SEC考试。
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短,采用“走班制”。主课包括英文、数学、母语和科学,其他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可以选择。CCA活动强制参加,并可为考试成绩减分。
新加坡教育优势
01 升学优势
中国每年通过高考进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大约在0.05%左右,而在新加坡,如果能通过A-Level考试前的层层筛选,初级学院学生进行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比例能达到将近一半。
同样为入读在QS亚洲排名前四的顶尖大学,在中国本地通过高考入学清北相较于在新加坡本地通过A-Level成绩入学国大、南洋可以说是难度高了许多。
02 选课制度自由
在中国高考中,大多数省份除了语数外只有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门课程可以选择,并且在没有进行高考改革的省份,物化生与史政地需要捆绑选择,要么全理要么全文。
而新加坡学生SEC考试和A-Level考试科目涉及语言、数学、科学和人文、艺术、经济、计算机等多个方面,20-30多学科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考试科目,制度灵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03 评分制度灵活
在中国,高考丢失一分可能意味着排名下降几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能就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在新加坡,以SEC考试改革前的O-Level考试为例,分数以等级划分,成绩在75分以上就是A1,即便两位学生分数相差十几分,结果可能还是同一级别。
04 课外活动丰富
在中国中高考制度下,学生们每天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从天刚亮学习到凌晨,除了上课就是埋头刷题,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试卷上好看的分数。
在新加坡呢,课外活动(CCA)已成为学校教育标配,涵盖了音乐、戏剧、体育、机器人编程等多个领域。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技能的平台,还着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领导能力。
并且,学生在CCA中的杰出表现能够为其考试成绩带来一定的减分。对于表现尤为突出的学生,还可以通过DSA(直接学校录取计划)这一途径,无需考试即可进入自己心仪的中学。
这体现了新加坡教育的独特理念:相较于培养“做题机器”,更致力于将学生塑造成为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