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80%以上的家庭住在組屋裡,每間組屋只隔著10到15公分的混凝土牆壁或地板。
鄰居如果煮了一些味道濃烈的菜肴,你多半能嗅到;家裡來了多少客人,說不定也會聽到。
紅螞蟻家樓上住著一戶印度人家,每當他們煮咖喱,我們這一家都會懊惱不已——
為什麼我們的性格都那麼內向,沒跟鄰居打好關係,說不定他們偶爾會分一碗香噴噴的咖喱給我們嘗嘗呢?
不過,咖喱可不是所有人的心頭好,2011年曝光的咖喱事件大家可能記憶猶新:
一個新移民家庭不滿印度鄰居煮咖喱,經過社區調解後,雙方達成共識:印度家庭只在新移民家庭不在的時候才煮咖喱,後者也願意嘗試鄰居烹煮的咖喱,事件在雙方彼此包容下和氣收場。
咖喱這道印度美食也曾引起不小的風波。(新報)
但同樣的問題最近又再重演,只不過主角從咖喱換成了披薩:義順居民李太太向媒體申訴,隔壁鄰居沈先生在家做私廚烤披薩大餐,使用的芝士等猛烈香料氣味刺鼻並且油膩,讓她不適和頭痛,到她家裡上音樂課的學生都曾抱怨。
她還說,上門的顧客也很吵鬧,使她到了晚上11點多仍無法安眠。
根據媒體報道,沈先生接到李太太的私信後才察覺她的不滿,並已採取各種措施嘗試隔絕聲音和氣味。
李太太聲稱在10月21日與沈先生溝通過,但後者到了11月2日還是有顧客上門,離開時同樣相當吵鬧。
無獨有偶,《聯合早報》的交流站10月28日也刊登了一封新移民的來函,指組屋區公用場所舉行的活動增多(例如在綜合亭舉行的殯葬活動),「在某些情況下,對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建議當局參照外國的經驗,以便「更好地平衡社區和諧與宗教儀式需求」。
組屋底層多年來已成為供人休息、玩樂、運動、聚會、辦紅白事的社區場所。(聯合早報)
該讀者提出的建議包括:規定殯葬活動時間與噪音管制、專門劃定殯葬活動區域(在離居民區較遠的地方設立專門的殯葬活動場地)、加強衛生管理與場地清潔,確保租借者清理場地內的設備和垃圾後方允許他們離開。
另外兩名《聯合早報》讀者回應了這封來函,提出不同看法。除了表示不能將他國的做法生搬硬套到新加坡,也指出建屋局在組屋底層留出空間的目的,但共同點卻離不開「包容」這個概念。
噪音問題當然也是組屋居民經常申訴的一件事,若不是組屋底層舉行的紅白事,很可能便是區內的體育設施。
媒體便在2023年年底報道過,兀蘭一座組屋旁的戶外籃球場,每晚都會有市鎮會人員在晚上9點30分到場內鎖籃筐,相信是為了避免有人深夜打球,擾人清夢。
鎖籃筐會不會只是治標不治本?(新明日報)
無論是烹飪散發出來的味道,還是各種活動產生的噪音,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向媒體申訴,或訴諸社區調解程序,而是雙方面的溝通和包容。
就像當年的新移民和印度鄰居,雙方各讓一步,找到解決方案一樣,在組屋樓下辦白事、打籃球的人們考慮到周圍的居民需要休息,注意音量或提早結束活動;組屋居民提醒自己,在地狹人稠的新加坡,日常生活中難免有些需要忍受的事情,但若積極溝通,事情也未必無法解決。
有趣的是,在家做私廚的沈先生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我們尊重她的想法,但同時也覺得有些不公平...... 對方也在家教音樂課,我們以為會互相理解。」
今天的殯葬活動和披薩,其實就是過去的籃球場和咖喱。組屋居民若不相互包容,下次又是哪一項活動還是哪一道佳肴要被投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