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帶連結的童年回憶
魚丸麵攤前的兒時味道
一起打拚
是兩代人最深的羈絆~
今天,讓我們推開四扇門
看看這些並肩作戰的父女
如何用雙手書寫親情~

膠帶廠的父女檔:從童年貼紙到工業傳承
1992年,Ben Liang在新加坡創立了工業膠帶製造公司毅華企業Yih Hwa Enterprise。
Ben早年在台灣的膠粘劑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於1984年移居新加坡後,最終決定開創自己的事業。
如今,在毅華企業,70歲的創始人Ben Liang和37歲的女兒Christina Liang並肩作戰,一起運營著這個家族企業。

△毅華創始人Ben Liang和女兒Christina Liang
在女兒的童年記憶里,父親常因出差缺席她的生活。一次爭吵中,年幼的她脫口而出:「反正你總是不在家!」然而,父親每次風塵僕僕地歸來,都記得給她帶回各地的小貼紙。
這些小小的貼紙,成為了她珍貴的童年收藏,也是父愛無聲的證明。

△年幼的Christina與父親
和大多青少年一樣,Christina在海外學習和工作。2016年,她正式加入公司。
起初,觀念差異帶來挑戰——女兒推動系統升級、開拓新市場,父親難以接受。但最終,他看到了變革的價值,選擇信任女兒的領導。

△父女二人在貿易展會上
如今,Christina重塑了品牌形象和銷售策略,拓展了業務,甚至教會父親使用計算機技能提升效率。Ben則逐漸退居二線,默默支持。
最讓他驕傲的是看到女兒自信地應對客戶,用心領導團隊。而女兒最欽佩父親的,是他的堅韌和以身作則。「他永遠言傳身教。」
小販中心三代情:灶台前的治癒時光
第三代,這家位於新加坡牛車水的魚丸麵攤,由65歲的Tan Jit Huat和他33歲的女兒Valeria Tan共同經營。
Jit Huat在小販行業已耕耘15個春秋,堅守著父輩留下的煙火氣。
女兒的加入,源於一段艱難時期。那年,她心愛的16歲愛犬離世,自己深陷焦慮。
同時,父親遭遇摩托車事故受傷。
擔憂父親無法重返崗位,於是作為前獸醫護士的她毅然辭職,踏入了小販生活,希望這能成為父女共同的療愈。

△Tan Jit Huat與Valeria Tan
在「第三代」攤位
適應並不容易:早起、高溫、不斷與人打交道。但Tan Jit Huat為女兒的勤奮和適應力感到驕傲。「她變得更有耐心了。
以前內向不愛說話,現在和年長的顧客相處很自如。」Valeria的烹飪天賦仿佛來自祖母的傳承,現在的她,正準備調整配方,在迎合現代口味的同時,保持過去的溫暖。

△位於牛車水大廈(#02-057)的「第三代」攤位
共同經營的日子,讓這對典型的「亞洲式」含蓄父女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當然,代際的思維差異依然存在,有時也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爭論。
但他們學會了更理性地溝通,分析利弊,尋找共同點。Jit Huat甚至會打趣地說:「反正她也跑不掉。」

△一家五口(最左為女兒Valeria Tan)
為了讓家族的味道被更多人發現,Valeria主動將攤位信息上傳至谷歌地圖,並加入了Grab等外賣平台。
看著女兒在辛苦中成長,與社區顧客建立起真摯的聯繫,Jit Huat將一句凝聚著生活智慧的箴言送給女兒:苦中作樂。
香料風味傳承志:從牛車水攤檔到瑞士餐桌
對於65歲的Anthony來說,香料製作不僅是事業,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家族基因。
Anthony的父母是新加坡第一代香料製作者,他從小耳濡目染。2009年,他在牛車水濕巴剎創立了自己的香料攤位Anthony The Spice Maker,決心延續這份家業。
女兒Leow Min Ling 2016年畢業後加入。雖然她曾有過其他的人生規劃,但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加入,用年輕人的視角為家族事業注入新活力,尤其是在品牌和營銷方面——店標就是她設計的。

△Anthony與女兒Min Ling在香料店
父女倆很快發現彼此在經營理念上有著驚人的契合點:他們都充滿好奇心,樂於接受新事物,目光著眼於未來。
最讓女兒自豪的是,父親從未停止學習,最近甚至去上了AI課程,積極探索如何用科技為自家生意注入新活力。
當然,並非所有想法都一拍即合。父親回憶女兒剛加入時點子層出不窮,並非所有嘗試都能成功,但他一直鼓勵女兒多嘗試,將失敗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
成長記憶里,父親雖忙於打造首個香料品牌,但總會擠出時間陪伴家人。周日的家庭日,東海岸公園的騎行或野餐他從不缺席。
在攤位幫忙後,女兒也更能體會到父親待客之道中蘊含的情感。「看到他向顧客分享自己的歷程,我都會很感動,這總讓我想起他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多遠。」

如今,Min Ling將家族味道帶到了丈夫的家鄉瑞士,並遠程管理新加坡業務,幾乎每天與父親視頻通話,聊聊工作,也聊聊生活。
她如此形容父親:「當生活給他薑黃,他就做咖喱。 他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Keep calm and curry on)。」

△父女二人在展會
告別儀式傳承者:父女的生命教育課
Roland Tay是新加坡知名的殯葬業者,深耕行業超過45年。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他在一家殯儀館旁的咖啡店工作時,就目睹了葬禮中令人心痛的貧富差距。
這份經歷在他心中埋下種子,他立志要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告別。
於是,他創立了Direct Funerals,並長期堅持為貧困家庭和兇案受害者家屬提供無償服務。
然而,這份崇高的使命背後,也伴隨著對家庭的虧欠。
童年時,父女關係疏離。
Jenny很少見到父親,年幼時不解為何他總把別人放在家人之前。「他用他的方式表達愛,但那時我不懂,」39歲的珍妮坦言。

△年幼的Jenny與父親Roland
轉機發生在父親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心臟病發作之後。擔憂父親健康的Jenny,開始介入Direct Funerals的事務。
2013年,她和丈夫正式成為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她們為這家充滿人情味但也需要規範管理的公司引入了嚴謹的財務系統和優化的內部流程。

△Roland Tay和女兒Jenny
在"Direct Funerals"陳列室
2024年初,一場風波考驗著這個家庭:父親因公司十多年前的稅務管理疏忽被處以罰款。
Jenny堅定地站在父親身邊,她解釋:「當時父親全心撲在幫助他人上,財務交給了別人,這是疏忽,並非故意。我們加入並知情後,全力支持他糾正。」

「我們學到錯誤難免,但錯誤後的擔當更重要。父親以謙卑展現力量,我們用行動表達愛。這段歷程加深了我們的聯結。」
工作之外,Jenny開始拍攝與父親午餐的輕鬆視頻,分享他的風趣與溫暖,意外收穫眾多粉絲。父女倆都認為,一起工作讓他們重逢,彌合了曾經的隔閡。
Roland也感慨:「因為現在與女兒共處的時光,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她不再只是我的女兒,我看到了她成長為堅強、能幹的女人——也是我使命中的夥伴。」

文中故事與圖片來源:CNA
傳承有形
親情無價
並肩奮鬥是最好的告白
你身邊有這樣的父女傳承故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