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機,沒乘客。(海峽時報)
作者 劉智澎
德士和私召車的車資越來越高,蟻粉是不是改搭其他交通工具了呢?
從交通部的最新數據來看,德士和私召車的每日平均載客量,確實比以往少了。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周二(9月10日)在國會答覆議員詢問時透露: 從去年第二季至今年第二季,活躍載客的德士和私召車司機人數增加了8%,目前約有6萬7000名。
但同一時期的日均載客趟次卻只增加了1%,達60萬6000趟次。
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司機的收入也跟著減少了。
不是說司機很多嗎?怎麼非繁忙時段還叫不到車?(海峽時報)
需求高 車資漲 促使更多司機進場
比起2022年冠病防疫措施剛放寬時僧少粥多的情況,現在可說是今時不同往日。
當時,德士和私召車司機因在疫情期間難以取得收支平衡而選擇退場。隨著疫情趨穩,乘客回流,司機短缺的情況仍不見好轉。
時隔兩年,風水輪流轉。
車資上漲吸引了更多司機加入行列,但司機人數增幅已經遠超載客需求。
儘管如此,許連碹強調,政府無意限制司機人數,而是讓司機供應根據車資和載客需求靈活變動。
「載客需求高,車資上升,自然會有更多司機進場;當司機過多,車資下跌,一些司機可能決定退場。」
她也重申,比起預設供應,政府更希望市場保持開放,保存競爭空間,讓新業者加入。
私召車和德士,你選哪個?(海峽時報)
業者為「搶生意」降低車資 司機反遭殃?
至於德士和私召車的車資,是由業者根據市場競爭情況而定,並非由政府制定。
但許連碹保證,當局會繼續密切關注車資的漲勢。
2023年上半年的凈車資和平均加成價(surge pricing),已經從年初的巔峰迴落到2022年上半年的水平。
當然,車資和司機收入也會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當新加坡人趁著學校假期出國,乘車需求減少,車資就會下跌。私召車巨頭Grab告訴亞洲新聞台,這是一年一度的「常規現象」。
反之,在佳節或大型活動期間,車資也會隨著需求增加而上升。
例如,今年2月的農曆新年以及3月的泰勒絲(Taylor Swift)演唱會,就推高了車資和司機收入。
Grab預計,這個月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F1新加坡大獎賽,將讓載客需求進一步回升。
一家人出行,還是叫車比較方便。(新明日報)
不過,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的私召車司機可沒那麼樂觀。有的透露,他們過去六個月的收入驟減了三成。
56歲的Grab司機李先生說,他之前每天工作10小時,可賺取300至500新元;但從六個月前開始,即使工作時間不變,收入也不見起色。
他認為,這與私召車平台之間的競爭有關,一些業者為了「搶生意」而降低車資,反而「害」了司機。
另一位匿名受訪的67歲司機也直言,私召車公司不應把自身利益置於司機利益之上。
他指出,公司通常會提供獎勵吸引司機加入,但這些獎勵會隨著司機經驗的增加而減少。
「物價在上漲,油價在上漲,我的收入卻在下跌。我只好減少在外用餐,有時還得靠借貸來應付生活開銷。」 72歲的TADA司機陳先生卻認為,隨著業者競爭加劇,降低車資是在所難免的。
「收取高額車資,誰會願意乘車?大家都有Grab、Gojek、Ryde和TADA的手機應用,乘客也會貨比三家。」
你的車資最便宜,就選你了!(海峽時報)
德士和私召車司機將獲更多保障
其實,司機們也不必過於擔心。
陸路交通管理局去年9月已開始就點對點(point-to-point)載客服務業的監管框架展開檢討,首階段將落實的措施包括:
德士使用年限從八年延長至十年;
車齡不到三年的德士,例常檢查次數從每半年一次,減至每年一次;
較小型的德士公司無須提供電話召車預約服務。
陸交局指出,現有的監管條例太嚴格,會推高營運成本。這些新措施能讓德士公司以更長時間分攤經營成本,公司就能與司機共享省下的成本。
另一項好消息,要屬國會周二(9月10日)三讀通過的平台人員法案了。
包括德士和私召車司機在內的平台人員,將獲得更多保障,包括工傷賠償、住房和退休保障。平台運營商也須為他們繳納公積金。
不過,隨著租車成本和燃油價格上漲,相信司機們最擔心的還是每日開銷。要有足夠收入養家餬口,就只能在路上工作更長時間了……
紅螞蟻有個小小的反饋:如果司機們別等到有加成價的時段才出車,說不定在非繁忙時段還能多載幾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