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过去了一半,这半年里,疫情的反复,依旧停滞、减慢了大家的步伐,教育发展也进行了不断改制,从四月推出的新建设一流大学方针的提出,五月国内各大院校纷纷推出QS排名,再到AP、A-Level、IB考试在全国多地取消、国际学校撤资更名等事件,让家长们出现了很多担忧,特别是对于孩子就读国内国际学校的家长来说,不仅都有同样的疑问:“国际学校是不是不受国内认可了?“

去掉“双语”、“国际”这些“国际范”十足的学校招牌,抛开“名校附中”的强大光环,对民办学校意味着什么?暂停办学、终止办学等事件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国际教育行业深陷变革的暴风骤雨之中,改制不断更新,国际学校升学路径该如何选择……

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家长们对于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国际学校,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教育资源上的优势
升学上的优势
两手准备的保底选择
但近期,国内国际教育行业发生了“更名、倒闭、撤资、秋招延期、8升9停招”等事件,引起了家长们对于选择国际教育的担忧。

01 国际学校纷纷改名,是要“黄”了吗?
近期,收到很多家长咨询,为什么国内国际学校突然改名了?会不会黄了?以后国际学校还能读吗?
其实,国际学校的改名,是政策要求,早在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就提出,对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包含外语词、外国国名、地名,使用“双语”“艺术”“国学”“私塾”等片面强调课程特色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名称,以及民办园使用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等进行清理整治,2022年6月前完成整改。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名称应当反映不同国别普通教育的性质、层次和类别,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界”“全球”等字样,名称前应加上所在省份或城市的名称,同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作为学校名称后缀使用。

02 停办、撤资,国际学校发展受阻?
关注国际教育的朋友们,相信在2021年对停办、撤资这类词汇并不陌生,多所国际学校更是在已经官宣的情况下宣布停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海外名校、巨资投入,重重光环加持,在万众期待下惺惺离场,除了政策的收紧,还有疫情的影响。以威斯敏斯特学校为例,该校在申明中表示“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中国教育政策变化,以及香港合作方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不仅致使成都威敏停办,威斯敏斯特公学也将退出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备受期待的的成都康礼·克雷格学校与嘉祥外国语学校也在近期的官方消息中表示无限期暂停。
03 秋招延期,学生面临哪些困难?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国际学校都宣布延期或改线上,那么,疫情之下,秋招延期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择校将会更加困难
选择多样是就读国际学校的一大优势,但由于疫情影响的秋招延期,很多学生家庭在选择学校时,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撞期!原本N+的选择题,范围大大缩小,所以在择校方面的压力会更大。
备考“缓冲期”缩短
有些学生会参加多所学校的多场考试,以保证在拿到“保底”以后继续冲刺目标学校,获得更多的选择。但是,考试推迟,如果后期的考试时间没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后两轮的考试之间将没有“缓冲期”,备考压力剧增。
“双轨”升学无暇兼顾
对于备战中考的学生,想要走“双轨”升学路线,由于国际学校考试周期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中考复习的安排,同时时间安排上也可能会产生冲突。
04 8升9停招,高中将会多读一年?
对于选择4年制A-Level的学生来说,原本可以在初二结束以后进入国际高中,学习两年的IGCSE课程作为过渡,也就是所谓的8升9。但有消息称,今后国际高中招收的学生,将全部达到初中毕业年龄。也就是说,9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成的初二学生,将无法入读国际高中。那么,等到初中毕业后完整学习2年IG+2年A-level,这将比一般学生多读一年高中。
目前,光剑、领科、上实、华二紫竹,阿德科特等一批A-Level课程体系的国际高中,声明不再招收“8升9”学生;



招生年级变化影响
对于8年级学生
如有意报读国际学校,只能以转插班的形式,于8升9考入相关国际学校的初中部。例如:WLSA新竹园、万科双语、平和双语、光华中学等。
对于9年级学生
可以报考国际高中,但只能10年级入学。但对于选择4年制国际高中的学生来说,9年义务教育+2年IG+2年A-Level,高中毕业年龄将被整整延后一年。
这样的变化不仅滞后了学习时间,同时在未来申请留学也将会更加复杂,虽然,目前仅上海的部分国际学校有“8升9停招”这样的操作,但这同时也是给国际学校升学发出一个预示信号,就政策的改变趋势,前路的不确定性似乎更多。
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政策发展趋势,提早做出更好的规划才是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