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植物园内,一栋受保留的黑白洋房静静伫立,这里便是本地首个种子库的所在地。自 2019 年国家公园局创立该种子库以来,短短五年多,它已成为东南亚植物的重要 “生命银行”。

截至目前,种子库的团队已对 600 多种植物进行种子保存测试,其中 200 种为本土原生物种。令人瞩目的是,成功储存的植物种子超过 250 种,总数超 160 万颗,其中 100 多种为本土原生品种。
这些种子中,有土生土长、历史悠久的香灰莉木,其约 4 万 5000 颗种子被妥善保存;还有一度被认为灭绝的显著榕和无耳沼兰等受威胁本土植物。

该种子库专注于保存东南亚植物种子和种质,包括森林与自然栖息地的野生植物,拥有存放 2 万 5000 种植物种子的能力,约占东南亚植物品种的一半。
公园局新加坡植物园种子库处长黄宗瑜表示,在气候变化和栖息地流失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当下,尽管原地保育是理想方式,但植物园和种子库这类迁地保育法同样关键。
种子库能在有限空间内高效保存植物基因多样性,辅助活体收藏,抵御疾病、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威胁。
在受控环境下,种子库长期保存遗传物质,为研究员提供受威胁物种的原生基因型,助力研究和生态恢复,也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植物繁衍、种子传播和发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不过,种子库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多数热带植物种子,即异储型种子,难以通过传统干燥和冷藏法长期储存,需探索如低温保存等复杂且成本高昂的技术,实施难度大。
同时,种子数量不足也是一大挑战,测试和储存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种子,而珍稀和濒危植物种子供应往往不足,需先培植更多植株,确保个体和基因多样性后才能开展储存工作。
此外,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繁殖周期,进而影响种子采集计划。但随着种子库储存能力不断增强,它正为保护新加坡自然遗产发挥更大作用。
每一颗被保存的种子,都承载着生态的希望,种子库的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