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植物園內,一棟受保留的黑白洋房靜靜佇立,這裡便是本地首個種子庫的所在地。自 2019 年國家公園局創立該種子庫以來,短短五年多,它已成為東南亞植物的重要 「生命銀行」。

截至目前,種子庫的團隊已對 600 多種植物進行種子保存測試,其中 200 種為本土原生物種。令人矚目的是,成功儲存的植物種子超過 250 種,總數超 160 萬顆,其中 100 多種為本土原生品種。
這些種子中,有土生土長、歷史悠久的香灰莉木,其約 4 萬 5000 顆種子被妥善保存;還有一度被認為滅絕的顯著榕和無耳沼蘭等受威脅本土植物。

該種子庫專注於保存東南亞植物種子和種質,包括森林與自然棲息地的野生植物,擁有存放 2 萬 5000 種植物種子的能力,約占東南亞植物品種的一半。
公園局新加坡植物園種子庫處長黃宗瑜表示,在氣候變化和棲息地流失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的當下,儘管原地保育是理想方式,但植物園和種子庫這類遷地保育法同樣關鍵。
種子庫能在有限空間內高效保存植物基因多樣性,輔助活體收藏,抵禦疾病、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等威脅。
在受控環境下,種子庫長期保存遺傳物質,為研究員提供受威脅物種的原生基因型,助力研究和生態恢復,也有助於人們深入了解植物繁衍、種子傳播和發芽,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不過,種子庫的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多數熱帶植物種子,即異儲型種子,難以通過傳統乾燥和冷藏法長期儲存,需探索如低溫保存等複雜且成本高昂的技術,實施難度大。
同時,種子數量不足也是一大挑戰,測試和儲存都需要一定數量的種子,而珍稀和瀕危植物種子供應往往不足,需先培植更多植株,確保個體和基因多樣性後才能開展儲存工作。
此外,氣候變化影響植物繁殖周期,進而影響種子採集計劃。但隨著種子庫儲存能力不斷增強,它正為保護新加坡自然遺產發揮更大作用。
每一顆被保存的種子,都承載著生態的希望,種子庫的持續發展,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