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7 月 1 日瑞银年中展望会议的聚光灯下,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突然抛出震撼预判:“若 20 年后不得不选边,新加坡可能倾向中国。” 这句在中美博弈白热化背景下说出的论断,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国际舆论对东南亚地缘走向的热烈讨论。
这位曾主导新加坡外交二十年的 “战略设计师”,为何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节点,公开颠覆西方世界对 “新加坡必选美国” 的固有认知?其背后暗藏的,是小国在大国实力消长中 “利益计算优先于意识形态” 的生存法则,以及对亚洲世纪到来前地缘经济格局的精准推演。
一、算清经济账:
中国“钱袋子” 决定未来走向

中国连续 14 年稳坐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宝座,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 1.2 万亿美元,这对依赖转口贸易的新加坡来说,意味着 22.4% 的货物贸易额、800 亿新元的在新投资都与中国深度绑定。
这种依存度早已超越简单的 “买卖关系”:当 RCE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产地规则开始重塑区域产业链,新加坡的金融结算、物流仓储等优势产业,正像铁钉被磁石吸引般,逐渐纳入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规则体系。
最直观的例子是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全球第四大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 38% 的东南亚人民币清算量,本质上是在为未来 “中国标准” 的贸易结算预埋接口 —— 就像港口不断升级泊位以适配更大的货轮,新加坡正通过政策调整,让自己的经济系统更顺畅地接入 “中国经济列车”。
二、中国不做“老大哥”:
用做生意代替划地盘

杨荣文反复强调 “中国不会把东盟变成卫星国”,这恰恰戳中了新加坡的核心关切。与美国动辄挥舞 “价值观大棒” 不同,中国在东南亚下的是 “务实合作棋”:
印尼雅万高铁通车后,每天运送数万名乘客,背后是 “基建投资 - 客流增长 - 贸易升温” 的闭环;RCEP 谈判中,中国放弃强制规则输出,转而接受 “渐进式开放”,让各国根据自身节奏融入区域市场。
这种 “做生意而非划势力范围” 的逻辑,与新加坡自建国起奉行的 “功能性合作” 不谋而合。最典型的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双方避开敏感的政治议题,聚焦金融服务、航空物流等 “纯商业领域”,如同在大国博弈的险滩中辟出一条 “中立航道”。
对新加坡而言,中国更像一个 “超级供应链伙伴”,而非 “强势盟主”,这种关系让它既能享受合作红利,又不必担心被捆绑上政治战车。
三、20 年倒计时:
从“美国惯性”到“亚洲重心”

杨荣文坦承 “当下仍选美国”,因新加坡的金融体系、军事装备(如 F-35 战机采购)深度嵌入美国主导的秩序。但他隐含的时间逻辑在于:美国体系的惯性正面临亚洲经济重心东移的消解。
数据显示,东盟 + 中日韩(10+3)经济体量已占全球 25%,而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存量近 3000 亿美元,是美国的 3 倍。当 20 年后亚洲 GDP 占比可能突破 40% 时,区域经济主导权的转移将倒逼地缘规则重构。
新加坡现在做的,就是 “两边都不得罪”:一边继续和美国合作,保持现有的安全和金融体系;一边悄悄加大和中国的合作,比如半导体产业既接美国的订单,也欢迎中资建厂;金融上既用美元结算,也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就像炒股的人,不会把所有钱都押在一支股上,而是分散投资,等哪支股票明显涨起来了,再重点投。新加坡就是在等亚洲经济 “涨起来” 的那一天,再调整自己的策略。
四、新加坡的“万能插头”
策略:谁的插座都能插

杨荣文以“多种播放设备” 比喻的生存策略,正是新加坡的终极生存智慧,藏在其“制度弹性”当中。
这个面积仅 734 平方公里的城邦,法律体系巧妙融合普通法与大陆法元素,既能让美国企业用熟悉的规则打官司,也能让中资公司通过商事调解快速解决纠纷;金融管理局推出的 “沙盒监管”,允许数字货币项目同时适配中国的跨境支付系统和美国的加密货币合规框架,如同打造了一个 “国际规则转换器”。
更精妙的是对东盟框架的运用:新加坡推动东盟与中国建立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主导《东盟数字总体规划 2025》与中国 “数字丝绸之路” 对接,将自身的战略倾向包装成 “区域集体选择”。
这种操作就像在大国之间架设一座 “多边桥梁”,让新加坡的每一个亲华动作,都显得像是东盟 10 国的共同决定,从而大幅降低 “选边” 带来的政治风险。
小国的生存法则
—— 利益比感情更实在

杨荣文的预判其实很简单:国家之间的选择,不是看“和谁关系好”,而是看 “和谁合作能活得更好”。新加坡没有大片土地和资源,只能靠 “精明算账” 在大国之间生存。
20 年后倾向中国,不是因为喜欢谁,而是算准了中国会成为东南亚经济的 “核心枢纽”,跟着中国能赚更多钱、获得更多机会。在国际政治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 这就是小国的生存智慧。毕竟,在国际政治的丛林里,生存下去的从来不是最强大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